今晚CBC会放一个纪录片,叫《一个家庭的诞生》(Birth of a Family)。什么意思呢?讲的是一个六十年代挖空运动的苦主贝蒂,3岁被儿童福利署从妈妈身边带走,几十年后,终于知道自己还有三个兄弟姐妹,并第一次和他们在班芙公园团聚。
借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控诉一下万恶的六十年挖空运动(Sixties Scoop)。我们以前讲过《加拿大对原住民孩子的内宿教育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再来简单解释一下六十年代挖空运动。
一、六十年代挖空运动的背景是什么?
六十年代挖空运动,第一个背景,是加拿大实行了上百年的原住民内宿教育制度,产生了很多问题,到了六十年代,这个制度已经式微了,渐渐不得人心,不少原住民内宿学校相继关闭。但是,社会上仍然看不惯原住民,认为他们是愚昧、落后的象征,需要一个新的方法、手段,来同化他们。
第二个背景,其实有个更广泛的背景,不仅发生在加拿大,也发生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新大陆国家。那时天主教的势力还很大,社会比较保守,未婚生育的孩子,尤其是未婚生育的单亲妈妈的孩子,即使是白人,都普遍受到歧视,孩子可能被儿童福利署带走。
在澳大利亚,这个叫“被偷走的一代”,在美国,叫“宝宝挖空年代”。
第三个背景,是1951年,加拿大修订了《印第安法》,允许各省自己给原住民保留区提供儿童保护。名义上叫儿童保护,但由于以上两个大背景,儿童福利署是看不惯原住民保留区带孩子的方法的。各省不是去保留区提供资助,而是选择了简单粗暴的办法,未经孩子父母及保留区同意的情况下,直接把孩子带走,送给白人中产家庭领养。
二、造成什么问题?
这些孩子都是在刚出生或几岁的年纪,完全不记事,送去白人家庭领养。
1、文化上完全断层。这些孩子不会说印第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化,不了解本民族历史,他们生活在白人基督教家庭,目的是完全被同化。
2、孩子亲生父母不知道孩子在哪里,孩子也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不知道还有什么兄弟姐妹,在什么地方。多数孩子送到大城市的白人家庭领养,还有一部分到了美国和英国等其他欧美国家。
3、孩子在白人家庭长大,但是黄皮肤、印第安人,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在那个年代,可能受到歧视、虐待。有一些孩子,还在领养家庭遭受性情,离家出走,染上了吸毒,成为社会的边缘人。
三、有多大规模?
这个运动,起于1951,尾声一直到1990年,加拿大联邦政府推出了《第一民族儿童及家庭服务项目》,把原住民保留区的儿童福利,更多交给了原住民保留区自己。
高峰期,是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从1965-1984年20年间,大概有2万名原住民(包括第一民族、梅蒂人、因纽特)的孩子被带走送人。尤其是草原三省(阿尔伯塔、萨省、曼尼托巴省)占得比重相当之高。在他们的儿童福利署下,原住民儿童是非原住民儿童的四五倍!但加拿大原住民人口少,原住民儿童占全省儿童的比例是很小的。
这些都是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到现在,安省就有1.6万苦主。
四、诉讼与和解
从2009年起,安省这些苦主,发起了集体诉讼,要求赔偿13亿。今年2月,安省法庭判他们胜诉。今年10月,加拿大联邦政府同意赔偿8个亿。
每人可以分到2.5-5万加元。
---------
纪录片《一个家庭的诞生》中:贝蒂3岁大被儿童福利署带走,送给了领养家庭,16岁时从社工那里听说有个11岁的女孩是她的亲妹妹,可是没不久,妹妹就随领养父母搬去了阿尔伯塔,杳无音信。后来,她在一个原住民保留区的牙医诊所实习,牙医给她看了保留区原住民的名单,她发现自己原本的名字、出生日期,还有亲生母亲、三个兄弟姐妹的名字、出生日期在册,她才和自己的兄弟姐妹联系上了。
几十年过了,3岁被带走,如今都是40多岁的人了,四个兄弟姐妹终于第一次团聚,家庭团圆了。这是个happy ending的故事。但大多数六十年代挖空运动苦主,至今不知道自己亲生父母是谁,还有什么兄弟姐妹。
像这个多伦多的孟大妈,今年48岁。1969年生于安省西北一个原住民保留区,一岁大就被抱走了。她只会说英语,把多伦多当做自己的家。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也和自己的养父母疏远了,就一个人在多伦多,卖些原住民的小手工艺品。因为她就一副原住民长相,做一些原住民手工艺品在街头贩卖,她能找回一点身份认同的安慰。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