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embrance Day,看一些网友在争论华人应不应佩戴小红花。Stop!我们先把目光投向英国,今天英国电视台Channel
4,播出了纪录片《被遗忘的军队》(Britain's Forgotten
Army),历史上第一次纪念了一百年前远赴欧洲、支持英美联军的14万中国劳工!
其中10万是山东人!
这事儿是怎么捅出来的?
在法国一个滨海小镇noyelles-sur-mer 的英联邦公墓里,有八百多座Chinese的坟,老外去了那么多年,忍不住好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Chinese呢?什么时候听过中国派兵参加一战了?
最近有个英国人,不慎摔了他爷爷留下的一个盒子,一大堆老玻璃底片掉了出来,一洗,全是当年“中国劳工营”的照片。他爷爷当年是一战英雄,一些军官和翻译拍了不少中国劳工的照片,铁证如山!
英国终于公布了当年一些资料。
一、法国人和英国人看中了山东大汉!
当年中国政府成立伊始,十分缺钱,还要承担庚子赔款。看过韩国《国际市场》的就知道,韩国当年也是这状况,无奈之下,送男人去德国做矿工、送女人去德国做护士,来赚外汇(政府当中介扣一点,剩下一半给你,一半给你国内家属)。
当年中国也是如此。要参战是不可能的,根本没钱。但送劳工去,还可以赚外汇。一开始英国和法国是拒绝的。随着战事吃紧,英法联军(包括加拿大)伤亡惨重。能打仗的都上前线了,后方的军工厂、钢铁厂、码头、矿场里,除了老头,连妇女都要来做了。
怎么办?!
他们想到了山东大汉!老外在1900年已经见识过牛高马大、“刀枪不入”的山东大汉了。而山东恰恰先被德国占了,又被日本以抗德为借口占了,政府也希望通过“以工代兵”的方式,参加一战,收复山东!
这是一场赌博,但是胜算很大。万一战胜了,那么不仅银子赚了,德国人的赔款可以不给了,山东也可以收回来了。
中法一拍即合。在山东、河北、江苏等地招募了第一批。大多数是山东穷苦的农民、城市无业者。见薪水高,都挤破头了。法国人选了18-35岁年轻力壮的,1米8以上的,完全够当兵资格的,去做劳工。在海上折腾了几个月,于2016年8月抵达马赛。
英国人看法国人这么积极,加上索姆河战役伤亡惨重,也想通了:如果用相同数量的中国劳工来做后勤,那不是可以把相同兵力的军人派上前线战场吗?
这个数学,他们算得来。而且华人劳工便宜多了。于是英国也在中国招。由于德国人的潜艇在海上到处攻击游轮,于是英国人征召的,不得不改走太平洋,经过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坐火车,到大西洋,再坐轮船去马赛。
当时加拿大还收每个登陆Chinese 500加元人头税,英国跟加拿大达成协议,借道加拿大,全程不下火车,这500元就算了吧。所以当年这些去法国的劳工,很是折腾,贯穿了中国劳工参与续建的太平洋铁路,但没有踏一下加拿大土地,整了两三个月闷罐船、闷罐车,才到目的地,终于可以重见天日,呼吸一口新鲜空气。
1916-1918,法国整了4万,英国整了10万,并一起借给了支援法国的老美1万。
一共14万!
二、同人不同命
同样是去法国干,编在法军的4万中国劳工,日子要好过许多。一开始都是分配到军工厂、钢铁厂、矿场、码头、铁路等做工。虽然每天只有一法郎薪水,比本地人便宜,但劳工保障是一样的。也是每天干10小时,每周干六天,多干有1.5倍overtime。放工的时间,可以出去玩。
但编在英国那10万劳工就比较惨,相当于是个劳工集中营,不仅一来就上前线挖战壕、送军事物资、清理战场、抬尸体等,还经常受打骂、虐待。干完活,就呆在营房里,外面拉了铁丝网,门口有警卫,以防逃跑。动不动还以枪毙威胁你。
但那时的山东人有血性,而且同样在法国,在法国人那边挺好,就有不少人逃过去,甚至集体逃跑。还有人在冲突中杀掉了英国军管!
在法国人这边干,有技术的、颜值高的,还可能进好一点的工厂,不仅薪水高一些,能拿到1.5法郎/日,而且身边还有不少年轻漂亮的法国女工。
法国女人又比较浪漫,加上男人都上战场了,死得差不多了,少女和寡妇齐飞,春水共秋水一色,所以和中国劳工也谈上了恋爱,日久生情,甚至结了婚。
1918年11月11日,战争结束。他们继续留下来清理战场,甚至做扫雷的危险工作,因此又牺牲了不少。然后一批批遣返。到1920年最后一批遣返回国。
但仍然有3000多华工,因为和法国女人结了婚,或有新的工作合同,在法国留了下来。有2000-2万华工丧生、失踪,剩下的都回国了。只要没在法国乱花钱的,都攒了一笔“巨款”。估计一人有一百个大洋。当年有人捐了一年的存款给华人知识分子办报,一共365法郎,说明还是赚到钱了(一部分是在法国发给本人,一部分是国内银行发给你家属)。
三、14万中国劳工赴法对后世的影响
这个影响还是挺大的。
第一个影响,留下那3000华工,在法国娶妻生子,做生意,开店铺,成为今天法国华裔社区的雏形。第一代都全部去世了,他们的孙子、孙女,正是中年。
第二个影响,回国那十万,不仅带回了钱,还见过了世面,也见识了法国工人的那些做法,后来运用到上海,你懂得。他们是中国的新工人。
第三个影响,蔡元培、晏阳初等,当年在法国,给这些华工办识字班、讲课,发现了工人的潜力。既然打工的农民工,都可以学知识,反过来,穷学生来法国一边打工一边读书,那不是更有出息吗?所以法国勤工俭学运动在战后1919-1920达到高潮。这次有1600来人,以四川、湖南中产阶层子弟居多(更富有阶层的孩子去英美留学,直隶、安徽、江浙居多),他们中出了一大批人人皆知的大牛,你懂的。
第四个影响,就是2017年中国在美国宣布对德参战后,也宣布对德参战。还不只是名义上的,毕竟在西线战场,有14万中国劳工,也编在军队之下,虽然不被当做军人看。赌赢了,中国成为战胜国,虽然没有立即拿回山东,但德奥的庚子赔款免了,中国也有了席位,可以成员国身份,不断谈判,终于在1922年华盛顿会议,兵不血刃仅仅依靠外交手段,就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了山东,逼迫日本从中国撤军。
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这14万中国劳工,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也做出了巨大牺牲。只是我们搞Remembrance Day这么多年,似乎都是欧裔的事儿,咱们华人不提,老外也不提。这是不是有点过分并且不尊重历史呢?
近年,法国华裔、英国华裔在推动,一些老外历史学家也在研究,一些老外的新闻媒体从业者,也在挖掘。加上中国现在已经在国际上扮演举足轻重角色,所以是缅怀这14万华工的时候了。其实除了去法国这14万,还有去俄罗斯9万,加起来一共20多万。
------------------------
2018年,是一战胜利100周年,我们加拿大的华裔国会议员,不妨提提议案,也纪念一下这14万华工吧。毕竟加拿大人也参加了一战。省银子的办法,就是在国会提一下动议,好花点钱,就在加拿大华人聚居区,也竖立一个纪念碑。这可以提高加拿大华人的地位、形象。
其中10万是山东人!
这事儿是怎么捅出来的?
在法国一个滨海小镇noyelles-sur-mer 的英联邦公墓里,有八百多座Chinese的坟,老外去了那么多年,忍不住好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Chinese呢?什么时候听过中国派兵参加一战了?
最近有个英国人,不慎摔了他爷爷留下的一个盒子,一大堆老玻璃底片掉了出来,一洗,全是当年“中国劳工营”的照片。他爷爷当年是一战英雄,一些军官和翻译拍了不少中国劳工的照片,铁证如山!
英国终于公布了当年一些资料。
一、法国人和英国人看中了山东大汉!
当年中国政府成立伊始,十分缺钱,还要承担庚子赔款。看过韩国《国际市场》的就知道,韩国当年也是这状况,无奈之下,送男人去德国做矿工、送女人去德国做护士,来赚外汇(政府当中介扣一点,剩下一半给你,一半给你国内家属)。
当年中国也是如此。要参战是不可能的,根本没钱。但送劳工去,还可以赚外汇。一开始英国和法国是拒绝的。随着战事吃紧,英法联军(包括加拿大)伤亡惨重。能打仗的都上前线了,后方的军工厂、钢铁厂、码头、矿场里,除了老头,连妇女都要来做了。
怎么办?!
他们想到了山东大汉!老外在1900年已经见识过牛高马大、“刀枪不入”的山东大汉了。而山东恰恰先被德国占了,又被日本以抗德为借口占了,政府也希望通过“以工代兵”的方式,参加一战,收复山东!
这是一场赌博,但是胜算很大。万一战胜了,那么不仅银子赚了,德国人的赔款可以不给了,山东也可以收回来了。
中法一拍即合。在山东、河北、江苏等地招募了第一批。大多数是山东穷苦的农民、城市无业者。见薪水高,都挤破头了。法国人选了18-35岁年轻力壮的,1米8以上的,完全够当兵资格的,去做劳工。在海上折腾了几个月,于2016年8月抵达马赛。
英国人看法国人这么积极,加上索姆河战役伤亡惨重,也想通了:如果用相同数量的中国劳工来做后勤,那不是可以把相同兵力的军人派上前线战场吗?
这个数学,他们算得来。而且华人劳工便宜多了。于是英国也在中国招。由于德国人的潜艇在海上到处攻击游轮,于是英国人征召的,不得不改走太平洋,经过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坐火车,到大西洋,再坐轮船去马赛。
当时加拿大还收每个登陆Chinese 500加元人头税,英国跟加拿大达成协议,借道加拿大,全程不下火车,这500元就算了吧。所以当年这些去法国的劳工,很是折腾,贯穿了中国劳工参与续建的太平洋铁路,但没有踏一下加拿大土地,整了两三个月闷罐船、闷罐车,才到目的地,终于可以重见天日,呼吸一口新鲜空气。
1916-1918,法国整了4万,英国整了10万,并一起借给了支援法国的老美1万。
一共14万!
二、同人不同命
同样是去法国干,编在法军的4万中国劳工,日子要好过许多。一开始都是分配到军工厂、钢铁厂、矿场、码头、铁路等做工。虽然每天只有一法郎薪水,比本地人便宜,但劳工保障是一样的。也是每天干10小时,每周干六天,多干有1.5倍overtime。放工的时间,可以出去玩。
但编在英国那10万劳工就比较惨,相当于是个劳工集中营,不仅一来就上前线挖战壕、送军事物资、清理战场、抬尸体等,还经常受打骂、虐待。干完活,就呆在营房里,外面拉了铁丝网,门口有警卫,以防逃跑。动不动还以枪毙威胁你。
但那时的山东人有血性,而且同样在法国,在法国人那边挺好,就有不少人逃过去,甚至集体逃跑。还有人在冲突中杀掉了英国军管!
在法国人这边干,有技术的、颜值高的,还可能进好一点的工厂,不仅薪水高一些,能拿到1.5法郎/日,而且身边还有不少年轻漂亮的法国女工。
法国女人又比较浪漫,加上男人都上战场了,死得差不多了,少女和寡妇齐飞,春水共秋水一色,所以和中国劳工也谈上了恋爱,日久生情,甚至结了婚。
1918年11月11日,战争结束。他们继续留下来清理战场,甚至做扫雷的危险工作,因此又牺牲了不少。然后一批批遣返。到1920年最后一批遣返回国。
但仍然有3000多华工,因为和法国女人结了婚,或有新的工作合同,在法国留了下来。有2000-2万华工丧生、失踪,剩下的都回国了。只要没在法国乱花钱的,都攒了一笔“巨款”。估计一人有一百个大洋。当年有人捐了一年的存款给华人知识分子办报,一共365法郎,说明还是赚到钱了(一部分是在法国发给本人,一部分是国内银行发给你家属)。
三、14万中国劳工赴法对后世的影响
这个影响还是挺大的。
第一个影响,留下那3000华工,在法国娶妻生子,做生意,开店铺,成为今天法国华裔社区的雏形。第一代都全部去世了,他们的孙子、孙女,正是中年。
第二个影响,回国那十万,不仅带回了钱,还见过了世面,也见识了法国工人的那些做法,后来运用到上海,你懂得。他们是中国的新工人。
第三个影响,蔡元培、晏阳初等,当年在法国,给这些华工办识字班、讲课,发现了工人的潜力。既然打工的农民工,都可以学知识,反过来,穷学生来法国一边打工一边读书,那不是更有出息吗?所以法国勤工俭学运动在战后1919-1920达到高潮。这次有1600来人,以四川、湖南中产阶层子弟居多(更富有阶层的孩子去英美留学,直隶、安徽、江浙居多),他们中出了一大批人人皆知的大牛,你懂的。
第四个影响,就是2017年中国在美国宣布对德参战后,也宣布对德参战。还不只是名义上的,毕竟在西线战场,有14万中国劳工,也编在军队之下,虽然不被当做军人看。赌赢了,中国成为战胜国,虽然没有立即拿回山东,但德奥的庚子赔款免了,中国也有了席位,可以成员国身份,不断谈判,终于在1922年华盛顿会议,兵不血刃仅仅依靠外交手段,就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了山东,逼迫日本从中国撤军。
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这14万中国劳工,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也做出了巨大牺牲。只是我们搞Remembrance Day这么多年,似乎都是欧裔的事儿,咱们华人不提,老外也不提。这是不是有点过分并且不尊重历史呢?
近年,法国华裔、英国华裔在推动,一些老外历史学家也在研究,一些老外的新闻媒体从业者,也在挖掘。加上中国现在已经在国际上扮演举足轻重角色,所以是缅怀这14万华工的时候了。其实除了去法国这14万,还有去俄罗斯9万,加起来一共20多万。
------------------------
2018年,是一战胜利100周年,我们加拿大的华裔国会议员,不妨提提议案,也纪念一下这14万华工吧。毕竟加拿大人也参加了一战。省银子的办法,就是在国会提一下动议,好花点钱,就在加拿大华人聚居区,也竖立一个纪念碑。这可以提高加拿大华人的地位、形象。
真是发现了宝藏博客,涨知识了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