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一月, 2017的博文

连加拿大人也不太了解的加拿大内阁体系,我们简单了解一下

安德斯里德一个民调显示,半数加拿大对内阁部长们都不太了解。这里咱们简单了解一下。妈妈网的介绍,就是让华人比多数加拿大人还了解加拿大的一些事情。 要了解加拿大的制度,从新总理宣誓就职典礼,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一、我们看看小特鲁多是怎么宣誓就职的? 我们把加拿大看做一架飞机,我们是飞机上的乘客,机组成员是政府公务员。那么小特鲁多赢了,于是他挑选自己的人马,准备接手飞机,接手了驾驶舱,掌握了飞机,并指挥机组成员。 但需要三个宣誓,三个人签字。向女王(以加拿大总督为代表)宣誓,向女王枢密院(queen's privy council of canada)宣誓,向代表政府的枢密办公室长官(clerk of the privy council office)宣誓。总督、总理和枢密办公室长官三个一起签字,总理就成了。 接下来,是总理一一把自己的弟兄们(30个)推上来,一个接一个做三个宣誓,三个签字,正式成为内阁成员。 总督授予象征国家权力的加拿大国玺,给内阁成员的工部尚书保管,这事儿就成了。大家一起合影留念,政府就建立了。 二、女王枢密院和枢密办公室有什么不同? 一旦当上加拿大的总理和内阁部长,就自动进入了女王枢密院(queen's privy council of canada),成为这个委员会的成员,相当于一辈子成为“王的男人(女人)”,宣誓一辈子效忠的。即使下了台,名字前都加个The Honourable的尊称。 加拿大历届总理和内阁部长,都是这个枢密院的成员,都是“王的男人(女人)”。就是个荣誉和名义上的东西,你懂得。 枢密办公室呢?privy council office,简称PCO,是总理及内阁的直接下级,同时是加拿大政府最高文官机构,他们向总理及内阁提供决策意见,同时执行总理及内阁的命令,监督和运转整个政府服务。 PCO的长官叫clerk of the privy council office,是加拿大政府里文官最高职位。 三、枢密办公室和内阁有什么不同? 内阁部长,是民选的国会议员,由总理挑出来管理国家的。枢密办公室,不是民选的,是技术官僚,是公务员,是通过聘任及一点一点爬上来的。 内阁部长是正职,而副部长则是枢密办公室的。对应的,枢密院最高长官,就是加拿大总理的副

一个真实故事告诉你,什么是加拿大六十年代挖空运动(Sixties Scoop)?

今晚CBC会放一个纪录片,叫《一个家庭的诞生》(Birth of a Family)。什么意思呢?讲的是一个六十年代挖空运动的苦主贝蒂,3岁被儿童福利署从妈妈身边带走,几十年后,终于知道自己还有三个兄弟姐妹,并第一次和他们在班芙公园团聚。 借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控诉一下万恶的六十年挖空运动(Sixties Scoop)。我们以前讲过《 加拿大对原住民孩子的内宿教育是怎么回事? 》,今天我们再来简单解释一下六十年代挖空运动。 一、六十年代挖空运动的背景是什么? 六十年代挖空运动,第一个背景,是加拿大实行了上百年的原住民内宿教育制度,产生了很多问题,到了六十年代,这个制度已经式微了,渐渐不得人心,不少原住民内宿学校相继关闭。但是,社会上仍然看不惯原住民,认为他们是愚昧、落后的象征,需要一个新的方法、手段,来同化他们。 第二个背景,其实有个更广泛的背景,不仅发生在加拿大,也发生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新大陆国家。那时天主教的势力还很大,社会比较保守,未婚生育的孩子,尤其是未婚生育的单亲妈妈的孩子,即使是白人,都普遍受到歧视,孩子可能被儿童福利署带走。 在澳大利亚,这个叫“被偷走的一代”,在美国,叫“宝宝挖空年代”。 第三个背景,是1951年,加拿大修订了《印第安法》,允许各省自己给原住民保留区提供儿童保护。名义上叫儿童保护,但由于以上两个大背景,儿童福利署是看不惯原住民保留区带孩子的方法的。各省不是去保留区提供资助,而是选择了简单粗暴的办法,未经孩子父母及保留区同意的情况下,直接把孩子带走,送给白人中产家庭领养。 二、造成什么问题? 这些孩子都是在刚出生或几岁的年纪,完全不记事,送去白人家庭领养。 1、文化上完全断层。这些孩子不会说印第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化,不了解本民族历史,他们生活在白人基督教家庭,目的是完全被同化。 2、孩子亲生父母不知道孩子在哪里,孩子也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不知道还有什么兄弟姐妹,在什么地方。多数孩子送到大城市的白人家庭领养,还有一部分到了美国和英国等其他欧美国家。 3、孩子在白人家庭长大,但是黄皮肤、印第安人,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在那个年代,可能受到歧视、虐待。有一些孩子,还在领养家庭遭受性情,离家出走,染上了吸毒,成为社会的边缘人。 三、有多大规模? 这

还在讨论戴不戴小红花?英国人都开始纪念100年前中国派去那14万!

Remembrance Day,看一些网友在争论华人应不应佩戴小红花。Stop!我们先把目光投向英国,今天英国电视台Channel 4,播出了纪录片《被遗忘的军队》(Britain's Forgotten Army),历史上第一次纪念了一百年前远赴欧洲、支持英美联军的14万中国劳工! 其中10万是山东人! 这事儿是怎么捅出来的? 在法国一个滨海小镇noyelles-sur-mer 的英联邦公墓里,有八百多座Chinese的坟,老外去了那么多年,忍不住好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Chinese呢?什么时候听过中国派兵参加一战了? 最近有个英国人,不慎摔了他爷爷留下的一个盒子,一大堆老玻璃底片掉了出来,一洗,全是当年“中国劳工营”的照片。他爷爷当年是一战英雄,一些军官和翻译拍了不少中国劳工的照片,铁证如山! 英国终于公布了当年一些资料。 一、法国人和英国人看中了山东大汉! 当年中国政府成立伊始,十分缺钱,还要承担庚子赔款。看过韩国《国际市场》的就知道,韩国当年也是这状况,无奈之下,送男人去德国做矿工、送女人去德国做护士,来赚外汇(政府当中介扣一点,剩下一半给你,一半给你国内家属)。 当年中国也是如此。要参战是不可能的,根本没钱。但送劳工去,还可以赚外汇。一开始英国和法国是拒绝的。随着战事吃紧,英法联军(包括加拿大)伤亡惨重。能打仗的都上前线了,后方的军工厂、钢铁厂、码头、矿场里,除了老头,连妇女都要来做了。 怎么办?! 他们想到了山东大汉!老外在1900年已经见识过牛高马大、“刀枪不入”的山东大汉了。而山东恰恰先被德国占了,又被日本以抗德为借口占了,政府也希望通过“以工代兵”的方式,参加一战,收复山东! 这是一场赌博,但是胜算很大。万一战胜了,那么不仅银子赚了,德国人的赔款可以不给了,山东也可以收回来了。 中法一拍即合。在山东、河北、江苏等地招募了第一批。大多数是山东穷苦的农民、城市无业者。见薪水高,都挤破头了。法国人选了18-35岁年轻力壮的,1米8以上的,完全够当兵资格的,去做劳工。在海上折腾了几个月,于2016年8月抵达马赛。 英国人看法国人这么积极,加上索姆河战役伤亡惨重,也想通了:如果用相同数量的中国劳工来做后勤,那不是可以把相同兵力的军人派上前线战场吗? 这个数学,他

11月11日的小红花也有我们一份儿,你知道加拿大华人也在两战中参军了吗?

马上又是11月11日国殇纪念日,加拿大人已经纷纷戴上了小红花。我们已经写过两篇文章《 加拿大,虞美人花悄然出现 》(2015)、《 加拿大人胸前佩戴的是朵什么小红花? 》,介绍了这朵花的历史渊源,介绍了圭尔夫的约翰麦克雷中校和他的动人诗篇。 今天咱们不讲欧裔了,我们讲讲加拿大华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加拿大华人都参战了哦,而且对我们华人在战后的地位变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温哥华,1998年11月建立了一个华裔加拿大人军事博物馆(The Chinese Canadian Military Museum Society),完整再现加拿大华人在两次大战中的贡献。今年又举行空军展,有两位仍然健在的二战加拿大华裔空军飞行员,出席了活动。他们一位已经94岁,一位100岁。 (华裔加拿大军事博物馆,位于温哥华downtown唐人街的华人文化中心二楼) 有多少加拿大华人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 根据华裔加拿大人军事博物馆网上的资料,有200名左右加拿大华人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要知道,一战发生在欧洲,被看做是白人的战争,连黑人兄弟都很难上战场的,非白人都没这个资格去打仗哈。 一战虽然打赢了,中国也是战胜国,没多久,1923年加拿大就推出了《排华法案》。可见这200华人参战的贡献,完全被忽略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比较特殊,吃了欧洲与德国作战,亚洲要与日军作战,于是更多加拿大华人成功参军。根据网上的资料,有700多加拿大华裔参加了二战!包括海陆空三军。 华裔加拿大人军事博物馆,列出有名有姓的,我数了一下,就有一百多个。以陆军为主,其次是空军,海军则很少。 二、加拿大华裔打了什么重要战争? (1)香港保卫战 1941年底的香港保卫战,加拿大派出了两个团近2000人,从温哥华出发,坐船到了香港。加上香港本地的英籍青年,一共大概1.5万人驻防。 加拿大派出这两个团里,估计应该没什么华人,那时候在战争初期,可能还不想要华人。但香港本地有不少华人参加。这些人后来有的到了加拿大,包括前加拿大总督伍冰枝的父亲。请看《 排华法案期间,伍冰枝一家为什么可以来加拿大? 》。 当时是全军覆没,不是战死,就是被日军俘虏,关到了日本。有将近300名加拿大阵亡将士,就栖息在香港西湾的烈士公墓里。 (2)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