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听说过《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你也许也看过这本书,你就知道,书中的美国黑奴,是多么向往加拿大,一提到“Canada”,每个黑奴眼睛都发亮,书中也是以乔治一家成功越过伊利湖,登陆加拿大作为高潮和结束。
书中的“Uncle Tom”是多么不幸,但现实中的Uncle Tom,不仅没有死在新奥尔良的种植园,而是来到了加拿大,就定居在安省西南查塔姆肯特的德累斯顿小镇(Dresden, Ontario)。
我去看了汤姆叔叔的小屋。以下图片,是我自己拍摄。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当年那么多美国黑奴,都梦想着逃来加拿大,把加拿大当做bible中的迦南允许之地?
汤姆叔叔的小屋就在这里。这里就是美国黑奴逃往加拿大“地下铁路”(Underground Railroad)的梦想终点站。
看看小说中,乔治一家从伊利湖登陆加拿大自由土地那一刻的心情:
汤姆叔叔,真名是乔赛亚亨森(Josiah Henson),1789年出生于美国马里兰州一个种植园,自然生出来就是奴隶。他爸爸被折磨至死,哥哥和姐姐被卖,在她母亲苦苦恳求下,他们母子一起被卖给了肯塔基州的一个奴隶主,就是《汤姆叔叔小屋》中好心的希尔比先生的父亲。
1830年,亨森带着老婆和孩子,从肯塔基州北逃,九死一生,越过了“约旦河”(俄亥俄河),过了尼亚加拉河,来到了加拿大的伊利堡。在伊利堡和滑铁卢、温莎附近的农场干了十年,通过自己的积蓄,和大家的资助,于1841年在安省肯特郡的黎明乡(今天查塔姆肯特的Dresden),买了200英亩土地,建立了“黎明村”。
“黎明村”接待从美国逃往加拿大的黑奴,建立了加拿大最早的技术学校,帮助他们在加拿大成功自立。美国废奴后,许多人回了美国,但汤姆叔叔和家人,一直留在黎明村,直到1883年去世,享年93岁。
美国的黑奴,主要是从伊利湖两岸逃入加拿大(安省)。东边是跨过尼亚加拉河,到伊利堡;西边是跨过底特律河,到阿默斯特堡。
早年,俄亥俄河是美国自由州与蓄奴州分界线,所以俄亥俄河成了黑人心中的“约旦河”。可是1850年《逃奴法案》出台后,美国北部自由州也不安全了,因为美国全国都不准再收容黑奴,一经发现,就要罚款坐牢。许多已经在美国北部已经成为自由人的黑人,一样被赏金猎人绑架抓了卖到南方去,没人敢管,你看了好莱坞电影《为奴十二年》就知道了。
连俄亥俄河以北的美国自由州都不安全了,那么尼亚加拉河和底特律河,自然成了黑人心中新的“约旦河”。而加拿大一直是美国黑人心中的迦南应许之地。因为上加拿大总督西姆科早在1793年就宣布,上加拿大不再有新奴隶,从那以后踏上加拿大土地的黑奴就是自由人。1834年8月1日英联邦国家《废奴法案》正式生效,加拿大所有奴隶解放!
而此时的美国南方,由于棉花成为暴利,对黑奴的压迫变本加厉,到了最惨无人道的时候。
美国黑奴逃往的高潮在1840-1860年,但巅峰在1850年。为什么呢?因为1850年美国通过了《逃奴法案》。美国北方自由州的斯托夫人,出于对这个《逃奴法案》的义愤,以乔赛亚亨森的自传《从美国黑奴到加拿大自由民》为原型,写了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
书中围绕着汤姆叔叔,辗转三个种植园的经历,控诉了美国奴隶制度的罪恶,并希望以基督仁爱,唤醒北方的人们,来抵制、消灭这一罪恶。
小说于1852年出版,卖疯了。那个年代的人物,几乎都读过这一 小说,并且让北方民众对南方的道德鞭挞,达到了新高度,甚至美国civil war的爆发,也与这部小说息息相关。
1861年,主张废奴的林肯上台,南方分裂,Civil war爆发。林肯接见了斯托夫人,并称她是“引发这场大战的小妇人”。
---------------
当年美国为什么会因为黑奴制度,爆发Civil war?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北方制度和南方制度格格不入。北方是搞工厂,需要劳动力,需要消费市场;南方是搞棉花农场,需要奴隶,并把奴隶当做财富。南方的棉花,就如今日的石油。棉花农场的奴隶主,掌握着政治,就如今日的石油财阀,是一样一样的。
最后大家搞不拢了,就只有打了。此战伤痕累累,将美国的格局影响至今。如今,石油代替了棉花。
书中的“Uncle Tom”是多么不幸,但现实中的Uncle Tom,不仅没有死在新奥尔良的种植园,而是来到了加拿大,就定居在安省西南查塔姆肯特的德累斯顿小镇(Dresden, Ontario)。
我去看了汤姆叔叔的小屋。以下图片,是我自己拍摄。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当年那么多美国黑奴,都梦想着逃来加拿大,把加拿大当做bible中的迦南允许之地?
汤姆叔叔的小屋就在这里。这里就是美国黑奴逃往加拿大“地下铁路”(Underground Railroad)的梦想终点站。
看看小说中,乔治一家从伊利湖登陆加拿大自由土地那一刻的心情:
当船来到加拿大的小镇阿默斯特堡时,乔治与他心爱的妻子亲密地挽着手在甲板上站着。他此时的呼吸十分艰难,眼圈也被泪水模糊起来,眼底似乎被什么给遮挡住了。他静静地紧握那只挽着他胳膊的小手。铃声突然打破了沉默,船靠岸了。乔治利索地将行李收拾好,叫他们几个人呆在一起。最后他们平安无事地总算上了岸。过后他们一直默默地呆在那,一直等到船上所有人都离去,夫妇俩才相视流露出喜悦的泪水,激动地拥抱,接着又把迷惘的小哈里抱起,一起跪拜在地为答谢上帝!
犹如虎口脱险,绝处逢生,
坟墓的寿衣陡然成了天堂中的锦袍,
逃脱了罪孽的支配,不再遭受感情困扰,
得赦的灵魂张开了自由的翅膀,
那里再没有死神,再没有地狱的镣铐,
上帝灵巧万分地转动着金钥匙,
听,上帝的声音——
欢庆吧,你们的灵魂已经自由!
从此平凡的人们将不朽地站立。
汤姆叔叔,真名是乔赛亚亨森(Josiah Henson),1789年出生于美国马里兰州一个种植园,自然生出来就是奴隶。他爸爸被折磨至死,哥哥和姐姐被卖,在她母亲苦苦恳求下,他们母子一起被卖给了肯塔基州的一个奴隶主,就是《汤姆叔叔小屋》中好心的希尔比先生的父亲。
1830年,亨森带着老婆和孩子,从肯塔基州北逃,九死一生,越过了“约旦河”(俄亥俄河),过了尼亚加拉河,来到了加拿大的伊利堡。在伊利堡和滑铁卢、温莎附近的农场干了十年,通过自己的积蓄,和大家的资助,于1841年在安省肯特郡的黎明乡(今天查塔姆肯特的Dresden),买了200英亩土地,建立了“黎明村”。
“黎明村”接待从美国逃往加拿大的黑奴,建立了加拿大最早的技术学校,帮助他们在加拿大成功自立。美国废奴后,许多人回了美国,但汤姆叔叔和家人,一直留在黎明村,直到1883年去世,享年93岁。
美国的黑奴,主要是从伊利湖两岸逃入加拿大(安省)。东边是跨过尼亚加拉河,到伊利堡;西边是跨过底特律河,到阿默斯特堡。
早年,俄亥俄河是美国自由州与蓄奴州分界线,所以俄亥俄河成了黑人心中的“约旦河”。可是1850年《逃奴法案》出台后,美国北部自由州也不安全了,因为美国全国都不准再收容黑奴,一经发现,就要罚款坐牢。许多已经在美国北部已经成为自由人的黑人,一样被赏金猎人绑架抓了卖到南方去,没人敢管,你看了好莱坞电影《为奴十二年》就知道了。
连俄亥俄河以北的美国自由州都不安全了,那么尼亚加拉河和底特律河,自然成了黑人心中新的“约旦河”。而加拿大一直是美国黑人心中的迦南应许之地。因为上加拿大总督西姆科早在1793年就宣布,上加拿大不再有新奴隶,从那以后踏上加拿大土地的黑奴就是自由人。1834年8月1日英联邦国家《废奴法案》正式生效,加拿大所有奴隶解放!
而此时的美国南方,由于棉花成为暴利,对黑奴的压迫变本加厉,到了最惨无人道的时候。
美国黑奴逃往的高潮在1840-1860年,但巅峰在1850年。为什么呢?因为1850年美国通过了《逃奴法案》。美国北方自由州的斯托夫人,出于对这个《逃奴法案》的义愤,以乔赛亚亨森的自传《从美国黑奴到加拿大自由民》为原型,写了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
书中围绕着汤姆叔叔,辗转三个种植园的经历,控诉了美国奴隶制度的罪恶,并希望以基督仁爱,唤醒北方的人们,来抵制、消灭这一罪恶。
小说于1852年出版,卖疯了。那个年代的人物,几乎都读过这一 小说,并且让北方民众对南方的道德鞭挞,达到了新高度,甚至美国civil war的爆发,也与这部小说息息相关。
1861年,主张废奴的林肯上台,南方分裂,Civil war爆发。林肯接见了斯托夫人,并称她是“引发这场大战的小妇人”。
---------------
当年美国为什么会因为黑奴制度,爆发Civil war?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北方制度和南方制度格格不入。北方是搞工厂,需要劳动力,需要消费市场;南方是搞棉花农场,需要奴隶,并把奴隶当做财富。南方的棉花,就如今日的石油。棉花农场的奴隶主,掌握着政治,就如今日的石油财阀,是一样一样的。
最后大家搞不拢了,就只有打了。此战伤痕累累,将美国的格局影响至今。如今,石油代替了棉花。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