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一月, 2017的博文

新励志典型:他是如何从一个索马里难民小伙,做到加拿大移民部长的?

如果你看过好莱坞电影《黑鹰坠落》,就知道1993年老美在索马里第一大城市摩加迪沙付出了多大代价。而当时谁也不知道,这个城市有个16岁的黑人小伙,作为难民独自漂洋过海来到加拿大。 二十四年后的今天,这个黑人小伙,成了加拿大举足轻重的新任移民部长!他就是侯赛因。 一个逃避索马里内战独自来到加拿大的16岁小伙,是怎么到今天就奋斗成为加拿大移民部长的呢? 你是不是很好奇。他非富非贵,和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贫穷、灾难和歧视,不是吗?很难想象,一个16岁的难民新移民,还是黑人,是穆斯林,是穷鬼,20多年,就成了加拿大移民部长。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做到的。 理论上,他能做到,我们其实也能做到,我们的孩子更能做到。 打累脖工6.85元一小时筹措学费 1993年,16岁的侯赛因逃避索马里内战,只身来到加拿大。在申请加拿大难民期间,他先在汉密尔顿完成高中。他的哥哥在多伦多著名的贫民窟Regent Park申请到廉租屋,于是高中毕业就搬了过去。 他没想到,正是多伦多这个最穷的Regent Park社区,别人唯恐避之不及,却恰恰将成就其人生成功。 好学上进的侯赛因,考上了约克大学历史系。但由于他的难民资格还没下来,无法拿到加拿大助学贷款,为了筹措学费,他不得不先去打工。他在密西沙加一个加油站找到替人加油的工作,时薪6.85元。每天坐车从多伦多Regent Park到密西沙加的这个加油站,往返就是两个多小时,他一干就是一年多。 也是吃过不少苦头对吧? 其实到这里,都并没什么特别的,很多新移民、难民都这么过来的。因为他住的是廉租屋,所以能存下钱供自己上大学。 一份改变命运的传单 2001年,还是大三时,他开始寻找义工机会,好积累“加拿大经验”,你懂的。有一天,他在住家附近看见一张传单,这种传单在多伦多很常见,但是没几个人把它真当回事儿。但是侯赛因认真了。 什么传单呢?是当时安省省议员史振民邀请民众去他家BBQ,好倾听民意,搞好与群众关系。很多人看到这种传单,都轻蔑一笑,扔了。但侯赛因去了。他不仅去了,还鼓起勇气向史振民开口,希望做义工。 也不知道是打发、开玩笑还是认真的,史振民说咱们党魁麦坚迪的办公室缺人手,你去那儿试试。没想到像“傻根儿”一样的侯赛因真去了,说是史振民推荐的。麦坚迪真要了! 安省省长助理

1967--新旧“两个加拿大”的分水岭

今年是加拿大150周年,我们以加拿大的多元、和平、包容、尊重而自豪,可是你否则知道,加拿大一开始并不是如此,今天的加拿大,实际上是在50年前儃变的。 那一年,是1967年。如果假若我们可以做时空旅行者,穿梭回1967年以前的加拿大,和到1967年以后的加拿大,我们会感觉我们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 1967,发生了什么? 1967,在美国,正是越战节节失利,战后婴儿潮的年轻人已经成长为大学生,起来发动大规模反越战活动的时候。 可是在加拿大,却是另一番景象: 1967,加拿大最大城市蒙特利尔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世博会,获得空前成功,全世界人知道了加拿大,知道了蒙特利尔;1967,特鲁多成为加拿大司法部长,并竞选自由党党魁,引发特鲁多热,将在1968年当选为加拿大总理,他将带给加拿大深远的变革;1967,加拿大改革了自己的移民法,改成了打分系统,从此非白人的亚非拉移民大举进入加拿大。 1967年,深深地改变了加拿大。有人说,1967,是加拿大“好时代”最后一年,有人说,1967,是加拿大“好时代”开始第一年。 在1967年以前的加拿大,是个英裔的加拿大,几乎清一色白人,而且以英裔为主,连法裔都被忽视存在。而且,英裔加拿大人,把加拿大当做英国的一部分,把自己也当成身在加拿大的英国人。在他们看来,加拿大人和英国人,没什么特别不同。 你可知道,在1947年1月1日以前,加拿大人用的都是英国护照?“加拿大公民是英国人的一部分”的条款,直到1977年才正式去掉。你可知道,在1965年以前,加拿大用的还是带有大英帝国米字旗的国旗,直到1965年才正式启用枫叶国旗?你可知道,在1980年以前,加拿大的国歌究竟是O Canada还是《天佑女王》,一直争论不休? 就在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开幕式上,现场加拿大人全体起立唱国歌,虽然音乐奏的是O Canada,可是现场至少一半加拿大人却高唱《天佑女王》! 1967年以后,这一切改变了! 到了1967年,战后婴儿潮在加拿大出生的本土加拿大人成长起来,已经到了上大学的年纪。年轻人们力求改变,把希望寄托在特鲁多身上,引发了特鲁多热。 1967年,特鲁多当上了加拿大司法部长,以“国家不应管人们卧房里的室”为由,首先废除了“同性恋罪”。这在当时是非常激进的。 在60年代,欧洲从战后恢复起

Honest Ed's关闭,折射多伦多七十年风云变迁

581 Bloor St W, Toronto, ON M6G 1K3 今天,是2016年最后一天,也是多伦多著名地标商店"老实人埃德温折扣百货店"(Honest Ed's)关门歇业最后一天。从2017年1月1日起,陪伴多伦多人68年的这家老店,就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了,将代之而起的,是当今多伦多如火如荼的Condo高楼大厦! 乍一听,你可能不知道Honest Ed's是什么,如果我们说到多伦多每年圣诞节免费发火鸡,一直发了28年,直到去年圣诞节,你就明白了,哦,原来是这家店,心中的温暖油然而生。 果然是“老实人”。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开店老实人的故事,可以说,他的故事和他的店,算是多伦多在战后以来的一个缩影了。 破产犹太移民 埃德温马尔维斯(下面简称埃德温),1914年生于美国,他们家是犹太人。父亲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开了一家杂货铺,经营不善破产了。1923年,美国开始收紧犹太移民,许多犹太人转投了加拿大多伦多,他们家也是其中之一。 那时,埃德温7岁。当时多伦多已经有3-4万犹太人,在著名的Kensington Market附近,与唐人街比邻而居。华人一般在登打士街的制衣厂工厂,犹太人主要是开杂货铺。埃德温的爹,就在Dundas街上开了一家杂货铺,一家人住在店铺的楼上,并同时与当地犹太学校的学生分租。 埃德温戏称,这是他从小到大,第一次和50人以下合用一个卫生间。可以想见,他们一家的日子,从美国到加拿大,一直都是很辛苦的。15岁时,爸爸去世,埃德温不得不辍学,经营父亲留下的杂货铺。长兄如父,他成了整个家庭的经济支柱,要养活母亲和弟弟妹妹。但是开杂货铺的犹太人估计太多,他们店的生意并不理想。埃德温就和发小辛普森一起,将杂货铺改成了干洗店,取名叫辛普森干洗店。当时多伦多有一个大型百货超市就叫辛普森,非常不爽他们的点名,埃德温指着自己的小伙伴说,“这是我们的辛普森,你们的辛普森在哪里?!” 霸气归霸气,可是干洗店的生意还是不好,埃德温不得已去找工作,给别人的店做店长和采购员。打工收入稳定,攒够了娶媳妇儿的钱,埃德温买了一辆老式福特汽车,大胆去追求汉密尔顿的一个电台女歌手安妮麦克林! 居然给他追到了!两人于1941年结婚。 旺夫的老婆 1941年的多伦多,已经有4.9万犹太人,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