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17的博文

连加拿大人也不太了解的加拿大内阁体系,我们简单了解一下

安德斯里德一个民调显示,半数加拿大对内阁部长们都不太了解。这里咱们简单了解一下。妈妈网的介绍,就是让华人比多数加拿大人还了解加拿大的一些事情。 要了解加拿大的制度,从新总理宣誓就职典礼,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一、我们看看小特鲁多是怎么宣誓就职的? 我们把加拿大看做一架飞机,我们是飞机上的乘客,机组成员是政府公务员。那么小特鲁多赢了,于是他挑选自己的人马,准备接手飞机,接手了驾驶舱,掌握了飞机,并指挥机组成员。 但需要三个宣誓,三个人签字。向女王(以加拿大总督为代表)宣誓,向女王枢密院(queen's privy council of canada)宣誓,向代表政府的枢密办公室长官(clerk of the privy council office)宣誓。总督、总理和枢密办公室长官三个一起签字,总理就成了。 接下来,是总理一一把自己的弟兄们(30个)推上来,一个接一个做三个宣誓,三个签字,正式成为内阁成员。 总督授予象征国家权力的加拿大国玺,给内阁成员的工部尚书保管,这事儿就成了。大家一起合影留念,政府就建立了。 二、女王枢密院和枢密办公室有什么不同? 一旦当上加拿大的总理和内阁部长,就自动进入了女王枢密院(queen's privy council of canada),成为这个委员会的成员,相当于一辈子成为“王的男人(女人)”,宣誓一辈子效忠的。即使下了台,名字前都加个The Honourable的尊称。 加拿大历届总理和内阁部长,都是这个枢密院的成员,都是“王的男人(女人)”。就是个荣誉和名义上的东西,你懂得。 枢密办公室呢?privy council office,简称PCO,是总理及内阁的直接下级,同时是加拿大政府最高文官机构,他们向总理及内阁提供决策意见,同时执行总理及内阁的命令,监督和运转整个政府服务。 PCO的长官叫clerk of the privy council office,是加拿大政府里文官最高职位。 三、枢密办公室和内阁有什么不同? 内阁部长,是民选的国会议员,由总理挑出来管理国家的。枢密办公室,不是民选的,是技术官僚,是公务员,是通过聘任及一点一点爬上来的。 内阁部长是正职,而副部长则是枢密办公室的。对应的,枢密院最高长官,就是加拿大总理的副

一个真实故事告诉你,什么是加拿大六十年代挖空运动(Sixties Scoop)?

今晚CBC会放一个纪录片,叫《一个家庭的诞生》(Birth of a Family)。什么意思呢?讲的是一个六十年代挖空运动的苦主贝蒂,3岁被儿童福利署从妈妈身边带走,几十年后,终于知道自己还有三个兄弟姐妹,并第一次和他们在班芙公园团聚。 借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控诉一下万恶的六十年挖空运动(Sixties Scoop)。我们以前讲过《 加拿大对原住民孩子的内宿教育是怎么回事? 》,今天我们再来简单解释一下六十年代挖空运动。 一、六十年代挖空运动的背景是什么? 六十年代挖空运动,第一个背景,是加拿大实行了上百年的原住民内宿教育制度,产生了很多问题,到了六十年代,这个制度已经式微了,渐渐不得人心,不少原住民内宿学校相继关闭。但是,社会上仍然看不惯原住民,认为他们是愚昧、落后的象征,需要一个新的方法、手段,来同化他们。 第二个背景,其实有个更广泛的背景,不仅发生在加拿大,也发生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新大陆国家。那时天主教的势力还很大,社会比较保守,未婚生育的孩子,尤其是未婚生育的单亲妈妈的孩子,即使是白人,都普遍受到歧视,孩子可能被儿童福利署带走。 在澳大利亚,这个叫“被偷走的一代”,在美国,叫“宝宝挖空年代”。 第三个背景,是1951年,加拿大修订了《印第安法》,允许各省自己给原住民保留区提供儿童保护。名义上叫儿童保护,但由于以上两个大背景,儿童福利署是看不惯原住民保留区带孩子的方法的。各省不是去保留区提供资助,而是选择了简单粗暴的办法,未经孩子父母及保留区同意的情况下,直接把孩子带走,送给白人中产家庭领养。 二、造成什么问题? 这些孩子都是在刚出生或几岁的年纪,完全不记事,送去白人家庭领养。 1、文化上完全断层。这些孩子不会说印第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化,不了解本民族历史,他们生活在白人基督教家庭,目的是完全被同化。 2、孩子亲生父母不知道孩子在哪里,孩子也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不知道还有什么兄弟姐妹,在什么地方。多数孩子送到大城市的白人家庭领养,还有一部分到了美国和英国等其他欧美国家。 3、孩子在白人家庭长大,但是黄皮肤、印第安人,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在那个年代,可能受到歧视、虐待。有一些孩子,还在领养家庭遭受性情,离家出走,染上了吸毒,成为社会的边缘人。 三、有多大规模? 这

还在讨论戴不戴小红花?英国人都开始纪念100年前中国派去那14万!

Remembrance Day,看一些网友在争论华人应不应佩戴小红花。Stop!我们先把目光投向英国,今天英国电视台Channel 4,播出了纪录片《被遗忘的军队》(Britain's Forgotten Army),历史上第一次纪念了一百年前远赴欧洲、支持英美联军的14万中国劳工! 其中10万是山东人! 这事儿是怎么捅出来的? 在法国一个滨海小镇noyelles-sur-mer 的英联邦公墓里,有八百多座Chinese的坟,老外去了那么多年,忍不住好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Chinese呢?什么时候听过中国派兵参加一战了? 最近有个英国人,不慎摔了他爷爷留下的一个盒子,一大堆老玻璃底片掉了出来,一洗,全是当年“中国劳工营”的照片。他爷爷当年是一战英雄,一些军官和翻译拍了不少中国劳工的照片,铁证如山! 英国终于公布了当年一些资料。 一、法国人和英国人看中了山东大汉! 当年中国政府成立伊始,十分缺钱,还要承担庚子赔款。看过韩国《国际市场》的就知道,韩国当年也是这状况,无奈之下,送男人去德国做矿工、送女人去德国做护士,来赚外汇(政府当中介扣一点,剩下一半给你,一半给你国内家属)。 当年中国也是如此。要参战是不可能的,根本没钱。但送劳工去,还可以赚外汇。一开始英国和法国是拒绝的。随着战事吃紧,英法联军(包括加拿大)伤亡惨重。能打仗的都上前线了,后方的军工厂、钢铁厂、码头、矿场里,除了老头,连妇女都要来做了。 怎么办?! 他们想到了山东大汉!老外在1900年已经见识过牛高马大、“刀枪不入”的山东大汉了。而山东恰恰先被德国占了,又被日本以抗德为借口占了,政府也希望通过“以工代兵”的方式,参加一战,收复山东! 这是一场赌博,但是胜算很大。万一战胜了,那么不仅银子赚了,德国人的赔款可以不给了,山东也可以收回来了。 中法一拍即合。在山东、河北、江苏等地招募了第一批。大多数是山东穷苦的农民、城市无业者。见薪水高,都挤破头了。法国人选了18-35岁年轻力壮的,1米8以上的,完全够当兵资格的,去做劳工。在海上折腾了几个月,于2016年8月抵达马赛。 英国人看法国人这么积极,加上索姆河战役伤亡惨重,也想通了:如果用相同数量的中国劳工来做后勤,那不是可以把相同兵力的军人派上前线战场吗? 这个数学,他

11月11日的小红花也有我们一份儿,你知道加拿大华人也在两战中参军了吗?

马上又是11月11日国殇纪念日,加拿大人已经纷纷戴上了小红花。我们已经写过两篇文章《 加拿大,虞美人花悄然出现 》(2015)、《 加拿大人胸前佩戴的是朵什么小红花? 》,介绍了这朵花的历史渊源,介绍了圭尔夫的约翰麦克雷中校和他的动人诗篇。 今天咱们不讲欧裔了,我们讲讲加拿大华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加拿大华人都参战了哦,而且对我们华人在战后的地位变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温哥华,1998年11月建立了一个华裔加拿大人军事博物馆(The Chinese Canadian Military Museum Society),完整再现加拿大华人在两次大战中的贡献。今年又举行空军展,有两位仍然健在的二战加拿大华裔空军飞行员,出席了活动。他们一位已经94岁,一位100岁。 (华裔加拿大军事博物馆,位于温哥华downtown唐人街的华人文化中心二楼) 有多少加拿大华人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 根据华裔加拿大人军事博物馆网上的资料,有200名左右加拿大华人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要知道,一战发生在欧洲,被看做是白人的战争,连黑人兄弟都很难上战场的,非白人都没这个资格去打仗哈。 一战虽然打赢了,中国也是战胜国,没多久,1923年加拿大就推出了《排华法案》。可见这200华人参战的贡献,完全被忽略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比较特殊,吃了欧洲与德国作战,亚洲要与日军作战,于是更多加拿大华人成功参军。根据网上的资料,有700多加拿大华裔参加了二战!包括海陆空三军。 华裔加拿大人军事博物馆,列出有名有姓的,我数了一下,就有一百多个。以陆军为主,其次是空军,海军则很少。 二、加拿大华裔打了什么重要战争? (1)香港保卫战 1941年底的香港保卫战,加拿大派出了两个团近2000人,从温哥华出发,坐船到了香港。加上香港本地的英籍青年,一共大概1.5万人驻防。 加拿大派出这两个团里,估计应该没什么华人,那时候在战争初期,可能还不想要华人。但香港本地有不少华人参加。这些人后来有的到了加拿大,包括前加拿大总督伍冰枝的父亲。请看《 排华法案期间,伍冰枝一家为什么可以来加拿大? 》。 当时是全军覆没,不是战死,就是被日军俘虏,关到了日本。有将近300名加拿大阵亡将士,就栖息在香港西湾的烈士公墓里。 (2)神秘

没听说这个人,也许我们融入加拿大也不算“完整”

今天,加拿大有一个人去世了。他的去世,我们这些“老外”可能毫无感觉,加拿大人,尤其是加拿大的60后、70后,包括小特鲁多他们这一代人,十分感怀。 因为这个人,是加拿大的国民偶像。小特鲁多今天专门致辞,都哭了,说“我们都知道这个日子会来,但我们都不希望它来。没有了歌德唐尼,我们感到,(加拿大)作为一个国家一下不完整了”。加拿大国会议员,今天全体起立默哀。 所以,作为移民加拿大的“老外”的我们,如果没听说过这个人,也是不完整的。就好像一个老外去香港,自以为很了解香港,却不知道黄家驹是谁;到了大陆,自以为是中国通,却压根没听说过崔健。 他就是悲哈乐队(The Tragically Hip)的主唱歌德唐尼(Gord Downie)! 我们以前在《 从歌曲《博布凯真》,看加拿大人为什么如此热爱“The Tragically Hip”? 》里介绍过,今天再简单介绍一下。 歌德唐尼于1964年出生于安省金士顿,19岁时(1983年)在皇后大学校园和几个小伙伴成立了悲哈摇滚乐队(The Tragically Hip)。一开始也是在地下酒吧驻场,一次在多伦多皇后西街的“马蹄客栈”演出时,被MCA唱片的老板看中签约,渐渐走向成名之路。 他们活跃于八九十年代,那个年代的少年、年轻人,都很喜欢他们。1989年的《新奥尔良在沉没》、1996年的《超前一世纪》和1999年的《博布凯真》,唱响了整个加拿大。 但他们在加拿大以外没什么知名度,在加拿大本土则被十分追捧。乐队主唱歌德唐尼,更是被视为国民偶像。歌德唐尼、他的悲哈乐队和他们的歌,承载了一代加拿大人的青春记忆。 两年前,歌德唐尼查出脑癌,去年五月,和小伙伴们吹响了人生最后的集结号,来了一场“为了上帝,也为了我们自己的”全国巡回告别演出,在加拿大全国掀起怀旧高潮。金士顿的人,和一个叫博布凯真的小镇的人,尤其感怀。昨天晚上,在家人陪伴下,歌德唐尼溘然长逝。 代表作:加拿大的世外桃源《博布凯真》 如果要在加拿大,找出一个小镇,要加拿大人几乎都听说过,那么安省的博布凯真,可能当选。 这个小镇,在多伦多西北150公里,现在属于卡沙瓦湖市。位于鲟鱼湖和鸽子湖的衔接处,一条博布凯真河,将两座湖连接起来。风景优美,得天独厚。卡沙瓦湖市,被认为是Cottage Co

在加拿大政坛这么牛,让我们了解一下旁遮普!

10月1日,是中国国庆,加拿大这边也创造了一个历史:几百年来,出了第一个有色族裔,做了加拿大主要政党的党魁,并将于2019年竞选加拿大总理! 他就是年仅38岁的印度移民二代贾米辛格。“辛格”和“旁遮普”,现在已经在加拿大名震朝野了。因为加拿大不过才50万锡克教徒,占总人口不到1.4%,已经出了国防部长、工业部长、基建部长、小企业及旅游部长(兼国会领袖),现在又来了个NDP党魁。 不错,他们都是来自旁遮普的。以前我们已经介绍过锡克教徒,我们今天再简单介绍一下旁遮普吧。旁遮普人相较于其他印裔在加拿大政坛中的显赫,就好比香港华人相较于内地华人,你懂的。 旁遮普是什么意思呢? 中国有四川,旁遮普(Panjab)其实来自波斯语,就是“五川”的意思。panj是五,āb是川,连起来就是“五川”。无独有偶,北美这边在纽约州有五指湖,是易洛魁联盟老家哈。 天竺的五川是什么地方? 那就厉害了。位于天竺西北,是古印度文明发源地印度河流域中上游的五条支流,繁荣富庶。是历代入侵者进入印度恒河流域及腹地的必经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其战略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关中渭河、泾河流域。其西可通阿富汗,其东,可到亚穆纳河畔的千年古都德里。从这个战略位置来说,德里相当于“长安”。 旁遮普地区,就在印度河中上游与恒河中上游地区。雅利安人过来征服了这一地区,并进入恒河流域。古希腊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远征,也征服了旁遮普地区。 后来的征服者就走马观花,直到成吉思汗的子孙又过来占领了德里,建立了莫卧儿王朝。 正是在这样的拉锯争夺中,五百年前,旁遮普地区开山祖师,从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各取一点,建立了锡克教。他们男子包头巾,女子戴头巾,顽强地在这夹缝中生存。 并在曾国藩时期,建立了锡克帝国,国祚五十年。东印度公司控制印度内陆后,进逼到旁遮普地区,和锡克帝国打了两次战争,把锡克帝国灭了,旁遮普地区,变成英属印度下的一个省。 因为既要防伊斯兰,又要防印度教徒,旁遮普的锡克教徒成为大英帝国忠诚的武士,并派到全世界的战场。220年前,第一个锡克教徒就来到了加拿大。 1947年印巴分治 1947年,印度总督在旁遮普中间划了一条线,旁遮普一分为二,西边的成了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以穆斯林为主,东边的成了印度的旁遮普邦,以锡克教徒为主。 旁遮普邦的东南

安省西南小镇,看《汤姆叔叔的小屋》

谁都听说过《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你也许也看过这本书,你就知道,书中的美国黑奴,是多么向往加拿大,一提到“Canada”,每个黑奴眼睛都发亮,书中也是以乔治一家成功越过伊利湖,登陆加拿大作为高潮和结束。 书中的“Uncle Tom”是多么不幸,但现实中的Uncle Tom,不仅没有死在新奥尔良的种植园,而是来到了加拿大,就定居在安省西南查塔姆肯特的德累斯顿小镇(Dresden, Ontario)。 我去看了汤姆叔叔的小屋。以下图片,是我自己拍摄。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当年那么多美国黑奴,都梦想着逃来加拿大,把加拿大当做bible中的迦南允许之地? 汤姆叔叔的小屋就在这里。这里就是美国黑奴逃往加拿大“地下铁路”(Underground Railroad)的梦想终点站。 看看小说中,乔治一家从伊利湖登陆加拿大自由土地那一刻的心情: 当船来到加拿大的小镇阿默斯特堡时,乔治与他心爱的妻子亲密地挽着手在甲板上站着。他此时的呼吸十分艰难,眼圈也被泪水模糊起来,眼底似乎被什么给遮挡住了。他静静地紧握那只挽着他胳膊的小手。铃声突然打破了沉默,船靠岸了。乔治利索地将行李收拾好,叫他们几个人呆在一起。最后他们平安无事地总算上了岸。过后他们一直默默地呆在那,一直等到船上所有人都离去,夫妇俩才相视流露出喜悦的泪水,激动地拥抱,接着又把迷惘的小哈里抱起,一起跪拜在地为答谢上帝! 犹如虎口脱险,绝处逢生, 坟墓的寿衣陡然成了天堂中的锦袍, 逃脱了罪孽的支配,不再遭受感情困扰, 得赦的灵魂张开了自由的翅膀, 那里再没有死神,再没有地狱的镣铐, 上帝灵巧万分地转动着金钥匙, 听,上帝的声音—— 欢庆吧,你们的灵魂已经自由! 从此平凡的人们将不朽地站立。 汤姆叔叔,真名是乔赛亚亨森(Josiah Henson),1789年出生于美国马里兰州一个种植园,自然生出来就是奴隶。他爸爸被折磨至死,哥哥和姐姐被卖,在她母亲苦苦恳求下,他们母子一起被卖给了肯塔基州的一个奴隶主,就是《汤姆叔叔小屋》中好心的希尔比先生的父亲。 1830年,亨森带着老婆和孩子,从肯塔基州北逃,九死一生,越过了“约旦河”(俄亥俄河),过了尼亚加拉河,来到了加拿大的伊利堡。在伊利堡和滑铁卢、温莎附近的农场干了十年,通过自己的积蓄,和大家的资助,于1841年在安省肯特郡的黎明乡(今

关于加拿大女子裸胸和母乳喂养的权利

安省康沃尔市有个女子,状告市府条例,违反了妇女的“上裸权”。该市有个条例,“10岁以上的女性,在公共场合要有上衣遮盖阿堵物”,从1996年来,一直存在,没有被人挑战过,这个女子就来挑战。 又引起加拿大人,对女子“上裸权”的讨论兴趣。到底女子在公共场合,有无上裸权呢?争这个权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来看看。 1996年以前,女子在公众场合裸露上半身是犯罪! 从前,在公众场合裸露上半身,可能涉及犯罪。在加拿大刑法中,有三条与此相关: 172 妨碍治安(Disorderly Conduct) 173 猥亵 (Indecent acts) 174 裸露 (Nudity) 至于什么叫猥亵,规定的并不是很仔细。但是夏天天气热,男人在街上脱掉上衣露胸走路,是见怪不怪的,如果是女人这样做呢? 那就是犯罪! 你说有女人会这样做吗?有的,她就是安省圭尔夫大学19岁的女生格温·雅格。 19岁女生偶然一次豪放行为,改变了加拿大 1991年夏,天气炎热,圭尔夫大学19岁的女生雅格走路回家,一路上看见许多男子脱光上身打球、跑步、走路,她突发奇想,凭什么男人可以我们女人就不可以呢? 这个豪放的女子立即脱了上衣,也裸露上身走路。这时一个带孩子的妈妈看见了,立即报警。警方将其逮捕,罪名是加拿大刑法的173(1)条“猥亵罪”。 173   (1)  Everyone who wilfully does an indecent act in a public place in the presence of one or more persons, or in any place with intent to insult or offend any person, (a)  is guilty of an indictable offence and is liable to imprisonment for a term of not more than two years; or (b)  is guilty of an offence punishable on summary conviction and is liable to imprisonment for a term of not more than s

加拿大对原住民孩子的内宿教育是怎么回事?

小特鲁多去梵蒂冈面见教皇,要求教皇到加拿大来向原住民道歉,说加拿大的原住民已经等了很久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是加拿大一段暗黑的历史,从加拿大建国前就开始,搞了一百多年才结束。如今加拿大政府和原住民坐上了友谊的小船,以前所以干过一票的,都要出来道个歉。 这就是原住民子女内宿教育制度(residential school system),入籍的红宝书上都有提哦。 原住民子女内宿教育制度是怎么回事? 就是原住民都呆在保留区后,加拿大欧裔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在加拿大全国远离原住民保留区的地方,集中建一些全日制内宿教会学校,原住民家家户户但凡有个小孩,就弄到这里来上学。 不是挺好吗? 非也。这些孩子年纪太小,还在不怎么记事的年龄,就被带走了。他们很多几乎没有再见过父母,不知道自己父母是谁,长什么样,也不知道自己家在哪里。 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现代文明知识”,并被培养成天主教徒、基督徒。这是加拿大政府搞的活动,政府出场地、出学校,加拿大的教会来组织教师,来做教材,来教育孩子。 除了跟自己的母体文化断根,其他不是挺好吗? 非也。实际操作中,大量孩子被虐待、性侵、死亡。根据维基上的资料,在1894-1908五年内,加西的原住民子女内宿教会学校里,死亡率是30-60%。也就是给他们教育了五年后,30-60%都死了。 原住民子女内宿教育制度,一直到六十年代才式微,但又被挖空运动给替代。最后一家原住民子女内宿学校,直到1996年才关闭。整个一百多年,大概30%的原住民儿童都弄进内宿学校了,人数大概是15万,至少死了6000个。 广为传颂的“温杰克”的故事 看具体的例子,印象更深刻。 1966年12月底,安省北部小城Kenora原住民内宿学校里,一个叫温杰克的12岁孩子逃了出来。他家所在的印第安保留区,距离学校600多公里。他不知道在哪里,不知道怎么走,就沿着太平洋国家铁路漫无边际走。 由于天寒地冻,又加上饥饿,最后死在了铁轨间,而前面不远就是一个火车站。 温杰克的故事报道后,唤起许多加拿大民众的良知。原住民内宿教育制度就一个个关闭了。 继之而起的“六十年代挖空运动” 内宿学校虽然关闭了,是不是孩子们从此就过上和父母团聚的生活呢?不是。又换了方法,把孩子带头,送给加拿大、美国

维多利亚节为什么叫May Two-four,以及十大意思

马上就是维多利亚长周末了。大家知道,在加拿大,它的正式叫法是“Victoria Day”,是为了纪念维多利亚女王的生日,但实际上,加拿大民间喜欢叫它“May Two-four”。 这是啥意思呢? 女王的生日是5月24日,不是应该表达为“May Twnety-fourth”吗?这实际上是加拿大人开的一个玩笑,“Two-four”语带双关,既指的是女王生日24号,也指这一天,是加拿大夏天到来开始喝啤酒的日子,The Beer Store里最受欢迎最具代表性的啤酒,就是24支装的了,所以买这个酒,就叫“Two Four”。 如果你去买酒,对店员说“Can I have a twenty-four pack of bottled beer? ” 显得比较臃肿。直接说“A two-four”就可以了,加拿大人都懂的。但是出了加拿大就不可以,到了美国,就得老老实实说。否则就像买咖啡说“ a small double-double”一样,老美会好奇地看着你,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维多利亚节,本来是纪念女王生日。为了方便,设在每年5月24日之前的那个星期一,这样就可以连成一个长周末。加拿大人戏称为“May Two-four”,可能一部分人也有淡化君主制的意思。他们说,老太太1819年生,1901年去世,都已经100多年了,为什么还要庆祝她生日?(其实现女王生日的庆祝,也加入到这一天。现女王是4月21日生,和5月24日太接近,于是加拿大干脆把两位老太太的生日放在一起过。现女王自己是4月21日悄悄过,加拿大是维多利亚节一起过,英国公众则是在6月过。) 所以不如叫“May Two-four”吧? 可是并不尽如人愿,由于许多人把这个周末当做夏季开始,开始去Cottage,开始Barbecue,开始去Camping,开始去Beach,大家都狂买酒,加拿大国家公园和安省省立公园干脆禁止维多利亚女王这段时间喝酒。 从每年维多利亚星期一之前10天开始禁酒,直到星期一结束。今年算一算,就是5月12-22日。所以你注意了,如果你这个长周末订了Camping,在国家公园和省立公园内,是不可以喝酒的,抓到了要罚。 除了庆祝两个女王的生日(看烟花),以及夏天的开始,还有一个就是园艺植树了。因为维多利亚长周末往往是暮春,这个节日一过,加拿大就进入夏天,

加拿大雁坐月子和生宝宝的故事

如今又是加拿大雁(Canada Goose)生宝宝的季节,加拿大又盛传雁爸爸雄赳赳气昂昂追逐路人的故事,有一只雁爸爸护子心切,会错了意,甚至把一名骑自行车的渥太华女子铺到在地,把她摔成了脑震荡! 我老婆正在附近生孩子呢,你敢骑这么快?! 加拿大雁这么嚣张。是的,就是这么嚣张。他们在哪里出生,就一直把哪儿当故乡,等去美国娶了老婆后,每年春天飞回来,就在老家生宝宝。一般4月就是雁妈妈坐月子的季节,一坐28天,雁爸爸就在附近守着,谁敢靠近,轻则警告,重则铺倒! 而且他们认死理,不管他们当年出生那个点,现在变成了什么样,是停车场还是商场,他们照样在这做窝。那种牛气的感觉,好像在告诉你: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就在这里了,你算老几? 他们也不像我们生孩子那么金贵,一般到了5月,娃娃破壳而出当天,顶多在妈妈怀里呆半天,然后就要跟随爸爸妈妈出街,跨过马路去下水。往往爸爸走前面,妈妈垫后,小宝宝们走中间。一家人慢悠悠的,斜眼都不瞧一下大马路上的汽车,开车的加拿大人只好都停下来,等他们一家过。 难道真的这么高傲? 也不是。在坐月子期间,雁爸爸和妈妈都羽毛脱了,不能飞行。他们就专心干好生孩子这件事。所以产前产后这段时间,不仅宝宝飞不了,爸爸妈妈也是飞不了的。雁妈妈坐月子自然是一个月一动不动,但是雁爸爸扑腾到半空攻击你,完全没问题。 孩子每次一般生4-8个,也不多生。然后一家6-10口就压马路去游泳。是的,宝宝当天还不到一天到,就要去学游泳,而且一下水就会,连教都不用教。 但是现在安省的加拿大雁也是“人口众多”,北美500万,南部安省独占50万,所以他们一出来,可能遇到别家的地盘。一到别家地盘,就会同样收到同类警告,大家都很自觉,在出生地东西左右一跑,就知道自己的地盘有多大,圈子在哪里。 宝宝们都记得自己的出生地。春天、夏天就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并开始慢慢跟着爸爸妈妈学习飞行。到了秋天,爸爸妈妈就会带他们飞到美国去,但毕竟路途遥远,他们还小,所以都在雁阵的中间。成人雁则轮换做领头雁,并在前后左右形成保护,扇动气流,那么小雁们就可乘风飞行,十分省力,跟玩似的。 到了美国后,经过一个冬天,第二年再飞回加拿大,他们就已经是少男少女了,可以开始谈恋爱。但是大雁相亲很谨慎,因为是一夫一妻制,而且是从一而终,除非配偶死了,才可以续弦。加拿大雁不

作为加拿大人,你应该知道为什么维米岭战役重要

这几天,大家不断看到“维米岭”、“维米岭”、“维米岭”是吧?有一个戏称,作为一个真正的加拿大人,要知道Tim Hortons,要知道beaver,要知道 Poutine ,要知道Hocky,当然,还要知道Vimy Ridge。 一说Vimy Ridge,你睁大眼睛不知为何物,人家就知道你是“老外”了。 维米岭是什么?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法国北部维米小镇外围维米岭的一次重要战役。加拿大军团第一次独立作战,击败德军,夺得维米岭,极大鼓舞了协约国士气。 战后,法国将维米岭周围一平凡公里土地赠送给了加拿大,建立了国家战争纪念碑。这里的公墓也长眠着阵亡的加拿大将士。纪念碑前有一个加拿大母亲雕像,如泣如诉,代表着加拿大的牺牲。 为何维米岭战役对加拿大如此重要? 一战爆发后,加拿大年轻人热血激昂,纷纷参加志愿军,去抗德援英。整个一战,有60万入伍,40万远渡重洋,开赴欧洲前线。但加拿大军队,被分散混编在英军之中,受英军指挥。 虽然零零散散,但是加拿大将士,已经打出了“作风散漫、作战骁勇”的名气!1914年,法军和德军发起了从陆地夺海竞赛,德军先法军一步,占领了法国北部的维米岭。维米岭下,是维米小镇,德军既可以补给,又在维米岭上部署战壕、炮弹,居高临下,俯视法军。 1915年,法军发起多次夺取维米岭的战役,都未能成功,却阵亡了15万!你没看错,是15万。1916年春,英军17军在白英(Julian Byng)将军率领下,接替了法军,却被德国主动攻下维米岭,占了英军的战壕! 万般无奈之下,想到了骁勇善战的加拿大将士,于是吹响了结集号,将分散在西线战场的四个加拿大师,调集到维米岭,单独组成“加拿大军团”,以英国的白将军为军长,以加拿大第一师师长柯力(Arthur Currie)为参谋长。 加拿大四个师第一次组合在一起独立作战的日子到了! 柯将军是加拿大安省人,另外还有两个师的师长,是加拿大魁北克人。虽然加拿大军军长是英国人白英,但实际上战略部署、作战指挥,都落在了加拿大的柯将军身上。白将军给予了他充分的信任。 战争在1917年4月9日复活节星期一凌晨5点30分打响。柯将军的加拿大第一师,当天就占领了第一线目标。在柯将军的指挥下,10万加拿大将士势如破竹,只用了四天时间,到了4月12日,就完全攻克占领了

加拿大(多伦多)索马里难民中诞生的“当代黄家驹”

如今一提起索马里,我们就想到战乱纷飞,哀鸿遍野,当然我们还想起七国禁穆令,也想起许多索马里难民从美加边境越境进入加拿大,对了,我们还想起,加拿大当今的移民部长,就是个16岁逃避战乱,辗转投奔加拿大的索马里难民。请见 《新励志典型:他是如何从一个索马里难民小伙,做到加拿大移民部长的?》 。 但是,你知道在北美索马里裔里,最有名的,却不是这个新移民部长。那是谁呢?这个人不在别处,正是在加拿大,正是在多伦多!我们一说起最有名的多伦多人,我们立即想起黑人Drake对吧?请见 《当今全球最有名的多伦多人是谁?》 。此外还有一个黑人The Weeknd。但是,我们说的这个来自索马里的黑人,与Drake和The Weeknd一样,同样是加拿大是多伦多的骄傲,他就是----- “索马里裔的黄家驹”--------克南(K'naan Warsame)!   什么,你没听说过克南? 那么你必然听过2010年南非世界杯宣传曲《旗帜飘扬》(Wavin' Flag)。这首脍炙人口、享誉全球、至今传唱的歌曲,就是克南创作和演唱的。 这首歌,激情四射,热血沸腾,表达了对非洲这片充满战火、贫穷和落后的土地不离不弃的热爱。许多黑人同胞,一听到这首歌,仍然会热泪盈眶。 它不仅激励了很多人,而且也在海地大地震赈灾中,鼓舞人心,发挥了巨大作用。 克南的很多歌,都有这样的特点,既是一首歌,又像一首诗,还带有说唱,还带有浓郁的非洲气息。它们表达了爱、平等、进步等主题,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堪称当之无愧的“索马里裔的黄家驹”。 克南一家如何来到加拿大? 克南于1978年出生于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一个艺术家庭。他的名字,在索马里语中,是“旅行者”的意思。爷爷是索马里著名诗人,姑姑是索马里最有名的歌星之一。可是,这样一个家庭,也无可避免卷入索马里的战乱之中。 他年纪还小的时候,父亲就先跑到了美国,在纽约做了一名出租车司机。辛辛苦苦打工挣钱,汇钱给家的同时,也寄了一些美国黑人说唱歌曲给他。索马里的孩子都是不懂英文的,克南就是通过这些英语说唱歌曲,自学了一点英文。 在摩加迪沙,他8岁就开过枪。12岁时,三个玩伴被一个年纪稍大的一点孩子用枪打死,他侥幸逃脱。有一次,他们在学校操场玩,从外面丢进来一个东西,他们以为是土豆,其实是个手

加拿大枫叶国旗的故事

52年前的今天,象征英国殖民地的加拿大红船旗降落,在加拿大的国土上,第一次升起加拿大枫叶国旗! 放眼全球,加拿大的国旗是不是最喜庆最好看之一呢?加拿大人也对这个枫叶国旗爱得要死。正值加拿大建国150周年,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枫叶国旗是怎么来的吧。 说起来,也是蛮不容易的呢。你想都这个年代了,有人想把加拿大国歌里“sons”改成中性的“us”,都那么难呢,更不用说那个年代改国旗了。那个年代,你改大英帝国的红船旗,无异于“被判祖国”! 是谁这么大胆? 加拿大先后做过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的红十字是红字,法国王室的颜色是白色。这是一个基本点。加拿大从1867建国以来,用的是英国米字旗和加了加拿大国徽的红船旗。 如果你运气好,至今可以看到有白人邻居,在自家门上插着这个红船旗,而不是枫叶旗。为什么?还不是怀念大英帝国的辉煌。 加拿大红船旗,一看就是殖民色彩对吧?左上角就是英国国旗。英国米字旗中的“红十字”,表示英格兰,“白色斜十字X”表示苏格兰,"红色斜十字X",表示爱尔兰。三个组成米字旗,就表示天下是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这个联合王国的。 右边的盾徽呢,三只金狮代表英格兰,一只红狮代表苏格兰,一架竖琴代表爱尔兰,三朵金色鸢尾花代表法兰西,最后三朵红枫叶代表加拿大。事实上,枫叶从1834年起,就成为加拿大的象征了。 虽然红船旗上已经有枫叶了,但是你可以看出,加拿大此时的地位还是很渺小很渺小的。而且和其他英联邦国家的国旗看上去类似,很难辨认。加拿大参加二战时,这个问题就出来了。威廉麦肯锡金总统,曾经想正儿八经设计一款加拿大国旗,但是遭到强烈反对作罢。 直到战后六十年代初,眼看1967年及允加拿大建国一百周年了,关于设计自己的国旗的辩论,又热了起来。1963年,自由党的皮尔逊总理上台,他竞选承诺之一,就是两年内出加拿大新国旗,于是一上台就甩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最后他做到了! 1964年国旗设计方案大辩论 其实,一开始很多保守派是拒绝的,觉得自己设计国旗,就是对大英帝国的“背叛”。好在战后婴儿潮已经出来了,年轻人对设计属于加拿大自己国旗的热情空前高涨!而且又即将迎来加拿大建国一百周年不是?你拿什么庆祝,我的加拿大人?:-) 各种各样的设计像雪片一样飞来,大多都喜

排华法案期间,伍冰枝一家为什么可以来加拿大?

现在形势很严峻,加拿大前华裔女总督伍冰枝,在渥太华的公民入籍仪式上,深情脉脉讲了当初她们一家来加拿大的故事,其中在香港登船的一个细节。 1942年,那时她3岁,哥哥7岁,父母一人提着一个箱子,这就是她们全部家当。红十字会的船来了,来接加拿大人回家,现场全是白人,除了他们一家四口是Chinese。 一个军官看到她们华人面孔,十分狐疑,对另一个军官嘟哝:“他们又不是白人,为什么在这里?” 另一个军官看了看名单,说“他们在这个名单上,咱就别管了,让他们登船吧。” 就差那么一点,命悬一线,全家就被拒绝了。当时那个阻挡他们的加拿大军官哪里知道,57年后,她面前的3岁华人女孩,会成为加拿大总督,做他的三军总司令! 那么根据史料记载,加拿大在1923年到1947年的24年排华法案实施期间,全球总共只有15个华人成功移民加拿大。如果平均三四人算一个家庭的话,那么也就4个家庭对吧? 伍冰枝一家作为难民进入加拿大的1942年,正在排华期间,她们是何德何能,可以开通天眼呢?你不好奇吗?反正我是挺好奇的。就在网上捋了一捋。 我们先从伍冰枝的爷爷开始说起吧。:-) 父亲在香港出人头地 伍冰枝的爷爷伍培,是清末广东台山四九镇人,移民到了澳大利亚,在维多利亚市开了个果品蛋糕店。1907年,伍冰枝的父亲伍英才,在维多利亚出生,拥有英国国籍。 那时在海外的华人毕竟太少,到了娶媳妇儿的年纪,伍英才就回到家乡台山去相亲,并在国内找工作。因为是英国国籍,英语流利,找到了一份加拿大商会驻大连代表的工作,从此与加拿大结缘。内地战乱后,他转移到香港工作,娶了娇妻林美娥,也就是伍冰枝的妈妈。林美娥是一个在荷属圭亚那打拼的华人,从雇佣劳工,做到了种植园农场主,卖了回香港退休。所以那时他们一家在香港,应该是上流社会,属于有米的人。 伍英才加入了英国人在香港玩的业余骑马俱乐部,通过骑师的身份,成功打入白人阶层。1941年,日军攻打香港,英国自己的兵马撤了,从加拿大调兵,和香港本地英国国籍的年轻人组成的义勇军来打香港保卫战。伍英才做了义勇军的摩托车通信兵,经常在战火中骑着摩托传递军情,受到英军表彰。可是他们哪里是日本人的对手,香港很快就沦陷,许多加拿大士兵和义勇军将士长眠阵地,剩下的人都被日军俘虏了,伍英才就是其中之一。 日军占领香港六个月后,盟军与日军达成交换战俘协议,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