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15的博文

如何区分第一民族、因纽特人和梅蒂人?

新一届加拿大政府在内阁提升了原住民的地位,出了第一任原住民司法部长,最近也在积极与原住民达成民族和解。我们顺便了解一下加拿大原住民的知识吧。最简单的,很多人始终把第一民族、因纽特人和梅蒂人分不清楚,我告诉你一个简单方法。 在加拿大公民入籍考试里,原住民的事儿,也有这么一道考题,你要分清第一民族这个概念。印第安人、因纽特人、梅蒂人,都是原住民,往往容易搞混淆,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简单区分呢? 很简单,告诉大家一个办法,按这些人先来后到区分。 我们假设从前北美是没有人的,只有各种大动物、小动物。几万年前来到北美加拿大这片土地上的,我们叫印第安人。因为人家来了几万年了,是这块土地的天然主人,所以我们叫他们第一民族(First Nation)。他们喜欢住在河流密布的原始丛林里,几万年了,已经分化成了好多好多个部落,在北美到处都是,我们不管了,都叫印第安人,因为加拿大人比美国人友善,我们上了个雅称,叫“第一民族”。再叫印第安人,似乎有点歧视了,而且是哥伦布的错误叫法延续至今,哥伦布以为自己到了印度,以为这些是印度 人。   小提示:当初叫错了以后,因为已经习惯了,不好改口,于是将真正的印度叫“东印度”,而将美洲叫“西印度”。至今把加勒比海那些群岛,叫“西印度群岛”。 那么几千年前,又有一些人从西伯利亚、格陵兰岛等地,追逐驯鹿,迁徙到加拿大北部的北极圈附近,这些人就是爱斯基摩人。整个北极圈里都住着这些人,反正也不南下,与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他们喜欢吃海豹吃生肉,所以大家叫他们爱斯基摩人,也是有歧视性意味,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在加拿大,我们比较友善,就按他们自己的说法,叫因纽特人。 大概五百年前,欧洲殖民者开始往北美跑,法国人捷足先登,不管来的是探险家、皮毛贸易商还是军人,都是清一色男性,回一趟欧洲不容易,那么就会找印第安女子谈情说爱,就好像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娶小芳一样,就会和印第安女子在一起,生儿育女。生下的混血儿很多很多。他们的身份很尴尬,既不被印第安人认同,又被纯粹的白人嗤之以鼻,那么就互相抱团,于是发展成了一个单独的民族,我们叫梅蒂人。梅蒂人的爸爸是说法语的白人,妈妈是说印第安语的印第安人,那么他们的后代说的就是混合了印第安语的法语。 记住了吧?按先来后到,几万年前来的是第一民族,几千年前来到北极圈的是因纽特人,几百年前产

多伦多爱尔兰人:从被歧视到主流社会

  我们说,今天的多伦多,少数族裔几乎占了一半以上。我们华人尤其是大陆华人大规模移民的历史,也不过大概顶多十五年的样子,如果我们感受到主流社会的一点偏见甚至歧视,也是正常的。融入、接纳,彼此双方都有个过程。今天,我们就以多伦多爱尔兰移民来举个例子吧。 让我们闭上眼睛,回到186年前的多伦多,那是1847年。那时的多伦 多不大,就是现在酿酒厂区那一块老区。整个多伦多市的人口大概是3万人,几乎清一色是British,也就是英格兰人、苏格兰人,还有一小部分爱尔兰北方 人。可是这年夏天,突然一船一船的爱尔兰人跑来了,还是爱尔兰的南方人。 咋回事? 原来爱尔兰发生了千年一遇的大饥荒,马铃薯感染了病菌,没有收成。爱尔兰的底层平民主要靠马铃薯做主粮,就好像我们华人吃大米或白面。好了,没有马铃薯吃了,穷困的爱尔兰人大面积被饿死,大概先后也有一百万爱尔兰人逃出爱尔兰,跑到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新国家。 多伦多1847年的夏天,一下就来了大概近一千爱尔兰人。此外还有好多去蒙特利尔的。这一年下来,三万人的多伦多,爱尔兰人一下占到两千,还都是些穷苦的乡 巴佬,大部分又是天主教徒,说的英语又有爱尔兰南方盖尔语口音。他们不仅遭到多伦多当时“主流社会”(British)的歧视,而且还受到北爱尔兰人的排 挤。 英国在征服爱尔兰时,将大量贵族、地主移民到北爱尔兰,就好像以前将贵族、地主移民到苏格兰一样。北爱尔兰的,尤其是贝尔法斯 特的,大多其实是British的后裔,他们也信奉的是基督教新教,而不是天主教,借着British撑腰,在北爱尔兰就长期欺负南方的爱尔兰人。他们的 一个叫“奥兰治会”的组织,每年7月12日都要在多伦多举行大游行,以纪念当初英国征服爱尔兰的关键一役。而真正的爱尔兰人呢,是信奉天主教的,他们敬仰 的是把天主教传播到爱尔兰的“达摩祖师”St. Patrick,每年3月17日,都是St. Patrick's Day,要在多伦多举行大游行。 奥兰治会的那帮子人,大本营在今天的白菜城(Cabbagetown),而南方来的爱尔兰人的大本营,在今天的Corktown。Cork是爱尔兰南方大都 会。Cabbagetown的,虽然仍然被真正的British嘲笑,但是在新来的Corktown人面前,俨然已经把自己当做了主流社会,就好像今天香 港

老外的圣诞节礼物:小朋友超喜欢的胡桃夹子

圣诞节马上到了,在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日耳曼文化圈)有这么个习俗,赠送胡桃夹子(Nutcracker)礼物给孩子,还有上演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 什么是胡桃夹子呢?胡桃就是核桃,是从西方传来的果子所以也叫胡桃。胡桃夹子就是用来夹碎核桃的工具。 本来应该是这样的,老外却把它设计为这样的: 把它设计成德意志国王和宪兵,非常流行。用人偶的嘴来夹核桃,背后有旋钮或夹子等机关。这样,小朋友们特别喜欢。尤其是圣诞节也要吃核桃,要用胡桃夹子,那么大人送小孩胡桃夹子的习俗就从德国传开了。到了近代,德国有个戏剧作家霍夫曼根据胡桃夹子编了一个童话故事《胡桃夹子与老鼠王》,描写一个老鼠王带领一帮老鼠来偷胡桃夹子里的核桃。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根据这个童话,又改编成一个芭蕾舞剧,名字就叫《胡桃夹子》。 《胡桃夹子》在俄罗斯首演,一百多年来,已经成为西方的圣诞节平安夜样板戏。 《胡桃夹子》讲的什么故事呢? 说是一百多年前的平安夜,小女孩克拉拉在聚会上收到教父一个圣诞礼物,就是一个胡桃夹子。他弟弟把这个胡桃夹子抢过去弄坏了,搞得克拉拉伤心哭泣。教父将胡桃夹子修好,还给了克拉拉,克拉拉破涕为笑,晚上就抱着胡桃夹子在客厅的沙发上睡着了。有一群老鼠出现了,为首的是个鼠王,在鼠王的带领下攻击克拉拉,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克拉拉手中的核桃夹子复活了,他像武士一样带着克拉拉的玩具抵御鼠王的进攻,最终打败鼠王。克拉拉眼前一闪,胡桃夹子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英俊王子,带着克拉拉回他的糖果王国。王子向糖果王国的女王介绍可克拉拉,糖果王国为迎接克拉拉和庆祝打败鼠王的胜利举行盛大派对。party结束后,王子将克拉拉送回家。第二天早上,克拉拉抱着手中的核桃夹子醒来,发现是一个梦。 如今胡桃夹子喜欢做成德国国王、宪兵的样子。小熊在看多伦多副市长黄旻南的家庭照片时,看到他两个女儿身边有这样的胡桃夹子。果然他妈妈是德国裔加拿大人,估计老婆也是德国裔加拿大人,女儿也受德国文化影响大。 网上有卖胡桃夹子的套装,这里有克拉拉,有鼠王,有胡桃夹子。入乡随俗,可以买来送给老外小朋友做圣诞礼物。要是能排个《胡桃夹子》的儿童剧当然更好。

阿贾克斯(Ajax)的加拿大炸弹姑娘

一年一度的国殇日到了,今天我们就不讲虞美人花了,我们讲阿贾克斯的炸弹姑娘。你知道多伦多东边的阿贾克斯小镇是怎么来的吗?让我们看一下这个小城故事。 话说二战期间,希特勒占据了英国大多数的军火制造厂,盟军不得不在北美制造军火,位于多伦多阿贾克斯的DIL军工厂成为当时英联邦国家中最大的军工厂。由于男人们都上前线去了,这个军工厂里的工人主要都是来自加拿大全国的加拿大女人。 她们就是“炸弹姑娘”。 当然,放在北美的环境,一定不是那种金刚怒目、英雄儿女的场景,那是一份工作,商人赚钱,女人打工,在那个时候去阿贾克斯DIL工厂装炮弹,就好像今天去 Newmarket的Magna汽配厂生产汽车配件一样,除了做的是炸弹外,其他我们应该很熟悉,凡是在加拿大工厂里打过工的都应该熟悉。。。呵呵。 她们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八小时,时薪0.5加元,一个星期24加元,个月大概能领到100加元的薪水。这在当时加拿大的工厂里是最好的待遇了,而且支持前方将士打赢反法西斯战争,极具荣誉感。所以从海洋三省,到卑诗、阿尔伯塔,女孩子们都投奔而来。 从1941年建立到1945年二战结束,DIL的炸弹姑娘们总共为盟军输送了4000万枚炮弹,最高同时雇佣9000人。为此,不得不围绕着军工厂,建立子弟学校,兴建水厂、医院、消防站。 这里原本人口稀少,属于皮克林乡,因为炸弹工厂,聚集了全国来的炸弹姑娘,十分兴盛,就以二战中皇家海军立了战功的“阿贾克斯号巡洋舰”命名,取名叫阿贾克斯(Ajax)。 二战结束后,DIL工厂关闭,多大立即租了下来,改造成多大阿贾克斯分校,接收从战场上退伍的加拿大军人和不用再服兵役而解散的年轻人,入读工程系,到1949年结业,一共培训了7000余名工程系毕业生。 很多当年的炸弹姑娘和多大工程系毕业生,也在阿贾克斯留了下来,在此生儿育女。1955年,阿贾克斯正式注册为镇。1973年又扩大了面积。阿贾克斯镇就是这么来的。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加拿大环球电视,还分别在2012年和2013年推出加拿大自制迷你剧《炸弹姑娘》(Bomb Girls)第一季和第二季,共18集。 到了国殇纪念日,除了缅怀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军人,为正义而战斗的军人,也感谢一下我们加拿大的炸弹姑娘吧。

加拿大,虞美人花悄然出现

美丽、安静、温暖 你是否发现,身边已经有加拿大人佩戴起美丽的虞美人花?你是否发现,报纸上、电视上的新闻人物的胸前,虞美人花也悄然出现?随着11月11日国殇纪念日的临近,你会发现,身边佩戴虞美人花的加拿大人比比皆是,我们沉浸在一个有爱的平和的温暖的海洋。 纽约机场的美好回忆 记得几年前,国殇纪念日前一周,我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由洛杉矶、纽约转机回多伦多。 一路走来,自然很少看见国人有此纪念,而洛杉矶机场也鲜见美国佩戴者,直到纽约肯尼迪机场,去往多伦多、哈利法克斯的登机口,迎面才不时走来虞美人花的佩戴者,庄严肃穆。 一看就是在纽约机场的加拿大人。想起在飞机上美国黑人空乘笑我要的咖啡double-double,又看见纽约机场迎面走来的加拿大人佩戴着罂红的虞美人花,一种对加拿大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这是一个发自肺腑热爱和平的国家。见惯了太多美国人的傲慢、居高临下,看见加拿大人的微笑,尤其感到亲切。这就是为什么穆斯林到了美国就风声鹤唳,而到了加拿大却甘愿做个平民百姓的原因。 到北美多年以后,如果让我在美国和加拿大之间做选择,我还是会选择成为加拿大人。 等回到多伦多后,机场里、大街上、商场里,处处可见佩戴虞美人花的加拿大人,男女老幼都有,各种肤色种族都有,但一般白人长者居多。我不知道英国人、澳大利亚人和新西兰人如何,但我真得感到,加拿大人每年都很郑重地纪念这一天,缅怀一战、二战和所有正义战争中的参战和阵亡军人。 这不仅是缅怀他们的牺牲,也是止战之殇。 多伦多工厂里的默哀 记不得来加拿大后,第一次接触国殇纪念日是什么时候了。 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是在工厂打工的一天,印度裔工头突然叫所有人集合meeting,而等我望着他等待讲话时,却见所有人正低头默哀,对面的牙买加黑人胸前赫然戴着一枚罂红的虞美人花,那时我还以为是罂粟花,再看看时间,恰好是11点11分,我才突然醒悟,这是国殇纪念日。 这些打工的全职工人,也许已经习以为常,他们中有牙买加人、非洲卡梅隆人、非洲索马里人、印度人、斯里兰卡人、越南人、柬埔寨人,却无一不在认真地默哀。 三分钟后,工头一拍手,大家随即散开,继续各干各的活。 一个普通的工厂,普通的工人,而且是外来加拿大的少数族裔,可以这样认真地纪念一个西方的纪念日,还是挺另人动容。如果美国人能像加拿大人这样认真地纪念止战之殇,又何来这

北美的Baby Shower 怎么办?和中国的满月有什么不同?

最近金卡戴珊搞了个婴儿庆生派对,老外叫“Baby Shower”,意思是给准妈妈的礼物,多得像淋雨一样淋下来。这个习俗,美国、加拿大和英国都有。一般是给第一胎的准妈妈。金卡戴珊已经生了个女儿小西北,又怀上了一个儿子,预产期大概是今年12月,所以提前一个月再次搞了个Baby Shower,毕竟虽然是第二胎,但孩子性别不同,也充满了喜庆。 加拿大人也喜欢过Baby Shower,咱们入乡随俗,也多多少少了解一下。家有混血宝宝的,都已经过了,没有混血宝宝的华人家庭,还是喜欢跟着中国的习俗过满月,但你也可以尝试来一次出生前的Baby Shower哦。 Baby Shower是给谁庆祝? 在北美,Baby Shower往往是给生第一胎的准妈妈举办的。就好像婚礼庆祝一样,往往最喜庆的都是第一次结婚对吧?顶着大肚子,即将从一个女孩过渡到一个新妈了,需要好多祝福和礼物。 Baby Shower一般何时举行? 一般在预产期前两个月就可以开始计划准备。可以在预产期前一个来月举行。中国的庆祝,是孩子生下来满月,北美的庆祝,可以看做是孩子出生前一个月庆生。 谁来组织? 和中国满月酒由家人组织不同,老外的Baby shower通常是由准妈妈最好的女性朋友来组织。也可以是自己妈妈的朋友。因为你自己家人出来要礼物,总是不好意思。 另外,组织Baby Shower也是个费力的活,准妈妈要生产,一家人尽力照顾好准妈妈才是。 一般什么人参加? Baby Shower一般不需要那么大场面,不需要陌生人。往往都是准妈妈自己的家人、亲戚和朋友参加,而且基本是女性。也有面向准爸爸的,那么就是准爸爸的家人、朋友,可以陪准爸爸出去玩什么的。 如何参加? 组织者会和准妈妈一家商量,定出Baby Shower的预算、主题 、场地和客人名单,向他们发出邀请。 送什么礼物? 一般在Baby Shower举行前,已经知道宝宝的性别。在发邀请时,会附上一个礼品清单。大家可以照着这个清单上的物品购买,当然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准备。 往往都是些小礼物,比如纸尿布、奶瓶、宝宝衣服、玩具等。需要用礼品纸精心包装起来。 Baby Shower在哪里举行? 可以在准妈妈家中、组织者家中,也可以在户外公园或餐厅。 如何装点

加拿大单亲爸爸 特鲁多总理的故事

加拿大即将诞生一个传奇,出现一对父子总理。我们也可能迎来一个70后总理,一个帅哥总理。那么,究竟特鲁多是一个怎样的传奇故事呢?他做了什么伟大的事,让加拿大人对他的长子也给予极大的尊重和支持呢? 哈佛大学高材生 今天恰好是特鲁多总理96周年诞辰。1919年他出生在蒙特利尔一个律师及富商家庭,他爸爸是法裔,妈妈是法国和苏格兰混血。蒙特利尔大学法学学士、哈佛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并曾入读巴黎政治学院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年轻时的思想 特鲁多年轻时是个思想激进的活跃的知识分子。他同情工人,支持社会公平,反对保守势力。他甚至曾经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去莫斯科考察过。1950年,31岁的特鲁多在蒙特利尔办了一本杂志《自由城市》,这本杂志成为魁北克反对天主教和英裔商人保守势力的知识分子的大本营。 从政 42岁时,特鲁多做了蒙特利尔大学的副教授,思想转为自由主义。1965年,已经46岁的特鲁多加入了加拿大联邦自由党,并于当年成功当选国会议员,被皮尔逊总理任命为内阁司法部长。 特鲁多正式崭露头角。说起来,也算大器晚成之辈。而且直到这时,他都是个风流的单身汉,没有结婚,也没有子女。 十六年的总理生涯 1968年,作为皮尔逊总理的接班人,特鲁多参加联邦大选,成为加拿大总理。那一年,他49岁。他属于自由党里的左派,既受到自由党里保守派的反对,又受到魁北克分离分子的攻击。但是他在加拿

北美的感恩节是怎么来的?

一说到感恩节,我们立即想到,这一定是基督徒感谢上帝赐予人类食物的节日。这只说对了一半。其实,在欧美社会里,只有美国和加拿大过感恩节,所以感恩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源头,那就是感谢印第安人对欧洲新移民的接纳,想不到吧? 美国感恩节的来历 1620年,还是英国国教迫害清教徒的年代,一批100来人的英格兰清教徒,从荷兰出海,乘坐“五月花”,漂越大西洋,来到今天美国麻州的地方。如果十几年前第一批到北美的英格兰人,还是探险家和商人外,那么这一批,应该是美国历史第一批十足的难民、新移民。 上岸后,大约是冬季,不服水土,缺衣少食,很快就死了一半。当地的印第安人看他们可怜,来年春天,就给他们送来了温暖,还教会他们如何筑堤捕鱼,如何种植三姐妹(玉米、南瓜和大豆)。50来个难民,和印第安人相处十分愉快。到了这年秋天丰收季节,新移民们就特别杀了火鸡,用在欧洲烹制鹅肉的方法烤了火鸡,宴请印第安人父老乡亲。 大家一起大碗吃肉,大碗喝酒,一起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好不快活。当时的新移民们,打心底里感激善良热情的印第安人。于是这就是美国感恩节最初的记忆,既庆祝秋天的丰收,感谢上帝赐予的食物,更感谢印第安人的收留和帮助。 可是好景不长,在这批新移民站稳脚跟后,短短几十年,大批新移民源源不绝赶来。大家在这里陆续建立新家园,一家变两家,两家变三家,三家边村落,村落边小镇,镇变城,城变州,州变自治领,自治领变美国。而原来帮助欧洲新移民的印第安人早已死在他们的枪炮和细菌之下。所以,如今美国的印第安人还是反感这个节日,认为是民族耻辱的象征,与美国人的其乐融融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感恩节的日期 当年“五月花”是11月11日抵达今天美国的麻州的,第二年和印第安人庆祝大概也是在此日前后庆祝第一个感恩节,于是美国的感恩节都是在11月。美国南北各州各有不同,林肯总统将其统一为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后

加拿大人心中,永远的Terry Fox

今天,是Terry Fox Run三十五周年,加拿大全国上下都在举行特里福克斯为癌症研究募捐的义跑。这义跑,在特里福克斯之后,已经连续三十五年了。在加拿大,没人不知道Terry Fox,就好像在中国,没人不知道雷锋是谁。Terry Fox是加拿大人心目中的英雄,在CBC的最伟大加拿大人选举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全民医保之父道格拉斯。 心怀梦想的体育生 Terry Fox出生于曼省的温尼伯格,八岁时,随爸爸妈妈搬家到卑诗省温哥华的高贵林港。Terry非常喜欢运动,有运动天赋,在高贵林港中学读书,考上了西门菲莎大学,修读体育。大学毕业后可能会做一名运动员,或者一名体育老师。 骨癌与截肢 可是非常不幸的,在他18岁的时候,他患了骨癌,不得不截去右腿。在医院里,他看到很多小朋友因为患上癌症而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忧心忡忡,心中诞生一个伟大的计划:他要徒步跑马拉松,从纽芬兰的大西洋海岸,一直跑到卑诗省温哥华的太平洋海岸,为加拿大癌症研究筹款。 每个加拿大人捐一元 当时加拿大一共有2400万人,Terry就把每人一刀作为筹款目标,希望一共凑集2400万加元。他把这个活动取名为“希望马拉松”,他希望每天跑一个马拉松距离(大概40公里),直到跨越整个加拿大!可是他只有一条腿,还身患癌症! 从圣约翰斯大西洋岸开始 1980年4月12日,年仅22岁的Terry Fox来到纽芬兰省的圣约翰斯,把自己的假肢在大西洋的海水里浸了一下,就开始长跑。当时还很少有人注意到他。随着他越跑越远,他越来越有名。跨越新苏省、爱德华王子岛、新布省、魁北克省,到了安省,他已经是全国知名。 接下来,他继续跑。人们被Terry Fox感动,也跟着他跑,就好像电影《阿甘正传》里的情节一样。人们纷纷捐款给加拿大癌症协会。电视、电台里每天都是Terry Fox的消息,今天的成年人,都是那个年代的孩子,都被Terry Fox大哥哥的英雄事迹所鼓舞。 很多人觉得Terry Fox已经跑得够远了,可以停下来了,可是Terry Fox知道自己活不长久,他要坚持跑下去,他的目标是自己的家乡卑诗省温哥华! 在安省北部的雷湾市倒下 Terry Fox继续跑,到第143天时,他跑到了安省西北的Thunder Bay,即雷湾市,整个行程已经5300多公里,由于癌症扩散,终于

女王和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今天9月9日,是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位63年,打破高祖母维多利亚女王在位记录的日子,由此现女王成为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今天也是多伦多妈妈网上线四周年,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我们就来讲讲女王和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女王是加拿大的国家元首 问加拿大的国家元首是谁,很多人会回答是加拿大总督或加拿大总理。不是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才是加拿大国家元首。因为加拿大是君主立宪制。加拿大总督只是女王的代表,加拿大总理是加拿大政府的首脑。 女王不仅是加拿大的国家元首,也是加拿大海陆空三军总司令。在这一点上,对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全部适用。我们在入籍时,也要宣誓向女王效忠。我们最常用的20元纸币上,也是女王的肖像。 女王的高祖母-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的大伯父、二伯父、三伯父都过世了,没有留下子女,父亲爱德华王子也过世了,维多利亚就做了女王。从1837到1901年,在位63年,是大英帝国进行工业革命和全球殖民最辉煌的时期,这一辉煌时期,称为维多利亚时代。 也是在这一时代,英国许多移民来到加拿大,包括爱尔兰大饥荒时期的爱尔兰人。大英帝国也把印度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维多利亚女王同时成为印度女皇。 加拿大至今还有许多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为了纪念自己早逝的父亲爱德华王子,维多利亚女王以父亲的名字命名加拿大的爱德华王子岛省。因为喜欢四女儿路易斯阿尔伯塔公主,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以她的名字命名,还把落基山下的最美丽的湖改名为路易斯湖。 如今,多伦多的Queen's Park,Victoria Park,以及卑诗省的省府维多利亚,都是以维多利亚女王名字命名。每年女王的生日,也是加拿大的法定节假日维多利亚节。加拿大建国成立自治领是维多利亚女王批准的,加拿大定都渥太华,也是维多利亚女王一锤定音选择的。 维多利亚女王到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3年,去世时长子爱德华已经60岁,就和现在的查尔斯王子一样,做了60年太子。他继位为爱德华七世。爱德华七世,表示英国历史上已经有六个叫爱德华的国王,他是第七个,就叫爱德华七世。其他国王名号同理。 爱德华七世延续了大英帝国的辉煌,但只在位了十年就去世了。他的长子在他去世前就死于肺炎,所以皇位传给了次子乔治五世。乔治五世,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表弟(威廉二世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外

爱迪生和加拿大的故事

我们从小在中文课本上就学了大发明家爱迪生童年的故事,却不曾想到,爱迪生的童年,与我们加拿大,与我们多伦多如此之近。 爷爷是保皇党 爱迪生的爷爷本来住在新泽西州,是个保皇党人,美国独立的1783年,爷爷塞缪尔投奔现在加拿大的新苏省。在马歇尔城(Marshalltown)生下来爱迪生的父亲。1811年,在父亲7岁那年,举家搬迁到上加拿大,住在今天安省西南埃尔金郡的维也纳村(Vienna)。   (安省西南维也纳村的爱迪生博物馆) 爷爷忠于英王忠于加拿大,在1812年战争中加入米德塞克斯第一义勇军,做了民兵队长,抗击美国入侵。 父亲是造反派 1804年,爱迪生的父亲小塞缪尔爱迪生在新苏省马歇尔城(Marshalltown)出生,是地道的加拿大人。爱迪生爷爷是保皇党是1812年抗美战争的英雄,但父亲却是个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激进人士。他于1837年参加了由多伦多第一任市长威廉麦肯锡领导的造反。造反失败后,带着老婆孩子流亡美国,在伊利湖南岸俄亥俄州的米兰镇定居。 爱迪生的爷爷就住在伊利湖北岸的加拿大,父子俩也算隔湖相望。1847年2月11日,在米兰镇生下伟大发明家爱迪生。 休伦港的童年 爱迪生幼年时,当时在加拿大五大湖区、圣劳伦斯河流域及美东地区,有一大铁路公司,叫Grand Truck。铁路从休伦港打通到底特律到米兰镇,爱迪生一家就搬迁到休伦港(Port Huron)。就是如今加拿大萨尼亚市河对面的城市。 (安省萨尼亚市蓝水桥对面的爱迪生铜像) 那年爱迪生七岁。虽然我们现在都说爱迪生是天才,但在小时候却被老师说愚蠢。因为他经常问类似2+2为什么等于4的问题。老师认为他天生愚钝,爱迪生才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劝退学。还好爱迪生的妈妈本人就是个小学教师,于是爱迪生的妈妈就在家自己教孩子读书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爱迪生接触到化学,产生浓厚兴趣,自己还做起了实验。 休伦港-底特律火车上的报童 由于家境困难,爱迪生12岁时就到休伦港到底特律的火车上卖报。除了卖报纸,他还是不是捣腾点糖果、蔬菜什么的。他上午一大早就坐火车去底特律,晚上坐最后一班火车回休伦港的家。 那时美国爆发南北战争,火车上的乘客都想看战争最新信息,聪明的小爱迪生就自己印刷了一份报纸,叫《Grand Truck先驱报》,

格兰特河边 易洛魁六大部落的帕瓦节

易洛魁前世今生 来加拿大的华人,谁没有听说过易洛魁联盟(Iroquois)的大名?假若当年欧洲殖民者入侵前夕的五大湖领域,就好比中国古时的中原,安大略湖与休伦湖之间的休伦族,是当年的炎帝部落,那么安大略湖南部今天纽约州的易洛魁联盟就好比黄帝部落。易洛魁联盟由莫霍克、奥奈达、奥内达加、辛力加五大部落组成,后来又加入了塔斯卡罗,组成Six Nations。在先进的联盟制度下,他们团结,有战斗力,不断向圣劳伦斯河北岸、安大略湖北岸和安大略湖以西的五大湖区推进。假若没有欧洲殖民者入侵,易洛魁统一“中原”,成为北美天下共主,印第安人成为“炎黄子孙”,亦未可知? 正是面临易洛魁的强大攻势,法国殖民者才得以趁虚而入,与阿岗昆族和休伦族结盟,得以在魁北克城建立堡垒。欧洲殖民者来收购Beaver皮毛,加剧了易洛魁联盟与阿岗昆族、休伦族的矛盾。在英国殖民者的支持下,易洛魁联盟发动了Beaver战争,灭掉了阿岗昆族和休伦族,本来统一“中原”,不想欧洲殖民者带入的天花等传染病,将印第安人的部落村庄变成一片片废墟。这时,英国在美东的十三个殖民地又爆发独立革命,剩下的易洛魁联盟,四个部落站在英国一边,两个部落站在在殖民者这边,最后独立革命成功,美国建立,易洛魁联盟痛失在纽约五指湖老家的土地,作为保皇党,在酋长约瑟布兰特 的带领下,跑到加拿大。为了嘉奖易洛魁联盟对英国的忠心,给他们在格兰特河流域买下一片土地,作为易洛魁联盟的保留地。这就是今天Six Nations of The Grand River的由来。这个保留地北面的村庄有很多欧洲移民陆续定居,就以约瑟布兰特的名字,叫做布兰特福德(Brantford)了。 Six Nations of The Grand River 说起来也是唏嘘,以前整个五大湖领域,几乎都已经是易洛魁联盟的天下,最后没想到给大英帝国做了嫁衣,如今只剩下在格兰特河边一片有争议的保留地。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格兰特河边这易洛魁联盟,如今还是加拿大最大的第一民族保留区,易洛魁联盟的六大部落都在,仍然保留当年的统治制度,尚有2.5万人。 Grand River Pow Wow 和中国的少数民族一样,格兰特河的易洛魁人也喜欢穿着民族盛装跳舞。在北美的第一民族,这样的盛会叫做Pow Wow。格兰特河的易洛魁人

加拿大,从小村庄到大国的变迁故事

村庄到国家 今天的加拿大如此广袤,从海洋到海洋,你可曾知道,她当初就是圣劳伦斯河中游的一个小村庄。在加拿大国庆节来临之际,让我们来简短回顾一下这段历程吧。 圣劳伦斯河边的小村庄 加拿大,最早是圣劳伦斯河边的一个易洛魁联盟印第安人小村庄的名字,他们把小村庄,就叫做“喀拉塔”(Kanata)。这个小村庄,就在今天的魁北克城附近。 法国探险家雅克卡蒂埃 大 明嘉靖年间,西班牙在中美、南美收获颇丰,法国十分眼红,听说从北美可以打通一个西北通道,直通中国,那里有数不清的黄金。探险家雅克卡蒂埃在法王资助 下,在圣劳伦斯河口登陆,沿湖而上,到了“喀拉塔”这个小村庄。他不仅发现了喀拉塔,在这里建立了基地,还继续 往上游到了另一个村庄,取名皇家山,就是 今天的蒙特利尔。 尚普兰与法属加拿大 大明万历年间,法国皮毛贸易商尚普兰来到喀拉塔,与印第安人发展皮毛贸易。他与圣劳伦斯河北岸的阿岗昆族、休伦族结盟,共同对抗易洛魁联盟,换来在喀拉塔附近建立堡垒,发展为魁北克城,并进一步将定居点发展到三河市,将皮毛贸易据点发展到蒙特利尔。 鉴于尚普兰对法国的杰出贡献,他被任命为新法兰西的总督。魁北克的圣劳伦斯流域,就变成法国的殖民地,改名“加拿大”。 七年战争与英属魁北克省 大清乾隆年间,英国和法国在北美争夺殖民地白热化,爆发七年战争。英国在北美殖民地人口众多,势力强盛,新法兰西虽然与印第安人结盟共抗英国,英军还是攻下魁北克。英法签订《巴黎合约》,法国将整个法属加拿大划归英国。 法属加拿大包括魁北克、三河和蒙特利尔。成为英国殖民地后,法属加拿大更名为魁北克省,并扩大到五大湖区。 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 大清乾隆晚期,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不堪忍受英国统治,爆发了独立革命。南方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忠于英国君主的保皇党跑到了北边英国的殖民地。圣劳伦斯河上游的英裔人口不断增加,与圣劳伦斯河中下游的魁北克形成鲜明对比。 英国将魁北克省重新改名为加拿大省,并一分为二,上加拿大省和下加拿大省。 1812年战争与加拿大合并 上下加拿大省各自运行了五十年,但南方的邻国美国日益强大,并发动战争要吞并上下加拿大。虽然上下加拿大打退了美国的进攻,但是1837年又爆发了亲美势力的造反。英国派杜尔汗公爵前来调查,为了联合对抗美国,并且增加上加拿大的